泰山殿曾经是宝应境内最大的庙宇,本为江淮巨观,名播大江南北。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宝应,见其盛况,赞叹不已,挥毫题匾,曰:“天下第一名山”。然而,泰山殿清末以来屡遭战乱和火灾,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已荡然无存。
原来的泰山殿是个什么样子呢?
泰山殿的山门极有气势,座北面南,两侧为八字形的照壁(即短墙),中间耸立一座高大的石基木牌楼。牌楼为四柱三檐,石础上矗立四根粗大方柱。整个牌楼为斗拱型,未用一根铁钉,枋之正中匾额上为乾隆御书斗楷“天下第一名山”。牌楼之下,左右各踞一座石狮,为常州府某私人相赠(今二石狮尚存于纵棹园门前)。石狮前各有一根旗杆。牌楼前面有一照壁,遮护山门;门前以方石为路,宽约丈余;向内纵深有百丈之遥,每隔一个大天井便是一座大殿,前后殿宇共达七进,占地二百余亩,殿房三百余间,气势极为宏伟。
过牌楼便是一个大天井,两侧为十殿阎王殿,类似于今日扬州瘦西湖的“西游幻宫”,天井正面为高大的天王殿,殿有三个大门。东门前有水井一眼,圆石板覆盖。殿中间供奉一尊弥勒佛坐像。两侧为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殿前有一匾额,上书“泰山岩岩”四个大字,相传出于朱天宫的后人六岁孩童之手。越天井第二进为岳王楼,上下两层,楼上供奉岳飞坐像。第三进为无梁殿,供奉二十八宿神像,这在全国寺庙中是极为罕见的。殿的东侧为娘娘殿。第四进为梳妆楼。两层,开始可能是作为碧霞宫的前殿,民国二十五年更名为“大悲楼”。楼上供奉一尊神像。第五进就是建于明代嘉靖四十年(1562)的大名鼎鼎的“碧霞宫”,又称圆通宝殿,是泰山殿的主体建筑。整个大殿金铺彩绚,花团锦簇。殿堂东西,各有一鼓一钟,大钟是明代铜铸,其体积、重量与南京大钟亭的巨钟相仿。大殿中央还有一只铜铸大香炉,香炉左右各有一只铜铸大花瓶和一只铜铸蜡烛台,这五件大铜器都有一公尺多高,皆为明代铸造。第六进为高大巍峨的玉皇阁,这也是仿泰山而建。玉皇阁后为大观阁,两阁之间的大天井宽有三十余丈,一河由西向东从中流过,河两岸有四棵参天银杏,相传植于隋唐年间,挺拔茂盛,中有砖桥一座,名“丹墀桥”,因为人们常到大观阁向观音求子,所以俗称“保子桥”。第七进,也是最后一进,即大观阁,又叫观音阁。建于隆庆二年(1568),仅迟于碧霞宫六年。
泰山殿七进正殿的两侧为两排整齐的僧房。僧房之外的两端,东侧为厨房和方丈室,西侧为祖塔,历代和尚安葬于此。
总览泰山殿,整个建筑群巍峨壮观,层层殿阁金碧辉煌,七进殿阁,供奉陈设,各有不同,引人入胜。在泰山殿西运河堤上又有石牌坊一座,上书“碧霞灵迹”四个大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