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鄱阳县

家乡区县: 江西省鄱阳县

   鄱阳县古称番(pO)邑,饶州,汉时更名鄱阳县,素有“鱼米之乡”、“富饶之州”、“银鄱阳”的美誉。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因县而得名。县城鄱阳镇是江西著名的古镇之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置番县,番令吴芮始筑城池,两汉时县治迁城东里之姑县,原名不详,即今古县渡。公元245年,三国吴赤八年迁回。此后,鄱阳镇历为鄱阳县治,同时也始两晋,南朝、宋、齐、梁、陈的鄱阳郡(江洲、吴洲)治所。隋、唐、宋、元、明清时的饶州、鄱阳郡。永平军、饶州路、饶州府和民国时期的江西省第四行政区治所,清末民国初属城厢局,1938年全县划区,镇称一区称,下设四个镇(激扬、饶丰、荐福、上官和一个乡(松关). 1949年解放初,波阳县城曾设波阳市1952年城区及市建制撤消,以濒临鄱阳湖改成鄱阳镇。1960年,曾称波湖人民公社。1956年简化後为“波阳” (鄱阳),2003年1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改回鄱阳)是中国江西省上饶市所辖的一个县。鄱阳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总面积为4215平方公里,现辖14个建制镇,20个乡、2个水库管理局、一个农科所,676个行政村(含居委会),2003年人口为138万,其中农业人口110万。

鄱阳县位于鄱阳湖东岸,公元前221年建县,是与鄱阳湖最有渊源的县。在悠悠历史长河中,鄱阳县两千多年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渔耕文化、商贾文化、戏曲文化和人文文化已成为鄱阳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鄱阳人民在与湖同呼吸、共命运的岁月里,形成了许多与“渔”有关的生产生活习俗,并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使之成为鄱阳湖渔耕文化的代表。鄱阳人民始终把鄱阳湖视为“母亲湖”,长期以来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渔耕文化。长期形成的开湖、禁湖、祭湖等习俗以及由渔俗衍生的渔文化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渔家号子、渔鼓、渔歌、渔谚、民间传说等口头文化,有渔灯、龙灯等特色民间舞蹈组成的观赏文化,有以渔具、渔法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有具有渔耕文化内涵的特色手工业技艺、特色水产加工技艺和特色烹饪技艺。独特的渔耕文化孕育出湖区人民乐观向上、开拓创新的性格,谱写出了一曲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章。

鄱阳独特的区位条件,形成了通江达海的水上交通枢纽,促进了湖区商贸的繁荣,加快了各地文化交流,使之成为鄱阳湖商贾文化的代表。鄱阳文化积淀的加深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促进了人民群众审美情趣的提升,推动了戏曲事业的发展,使之成为鄱阳湖戏曲文化的代表。肇端于明代的赣剧·饶河调创造了具有鄱阳湖水韵的赣剧新形式,一经诞生就活跃在赣鄱大地,尤其深受鄱阳人的喜爱。通过对戏曲的审美活动,鄱阳人获得了自我释放、自我减压、自我陶醉的艺术享受,最终获得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彰显出一个地方的综合实力。这些年来,我县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渔耕文化、商贾文化、戏曲文化、人文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建设生态文化,构建和谐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经济竞争力。用文化的影响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提升鄱阳发展的竞争力。我县充分挖掘厚重的鄱阳湖文化底蕴,依托鄱阳湖品牌,以湖泊这一特色资源为城市定位,把鄱阳定位为中国湖城,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打造中国湖城品牌。我们致力将鄱阳建设成融湖产业名城、湖文化名城、湖旅游名城、湖宜居名城为一体的特色城市,成为湖文化、湖特色气息浓郁的品牌城市。

用文化的凝聚力塑造昂扬向上的城市精神,推动创新创业热潮。我们整合传统的渔耕文化、商贾文化、戏曲文化和人文文化,将鄱阳湖吸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吐故纳新的创新精神、滴水穿石的执着精神、润泽万物的奉献精神融合为激励全县人民昂扬向上的城市精神。调动干部群众全面开放、全民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努力将文化的创新力转化为全民创业的不竭动力。

用文化的渗透力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保护母亲湖是鄱阳百万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文化活动,增强全民的生态意识,并将生态意识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去。

用文化的感染力建设和谐文化,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撑。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培育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加快建设鄱阳湖博物馆、鄱阳湖大剧院等文化设施,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建设步伐,f加大对赣剧事业的扶持力度,定期举办赣剧(饶河调)艺术节、观鸟旅游节等大型文化活动,恢复与抢救渔歌、渔鼓等传统民间艺术,积极发展有鄱阳湖特色的文化产业,以此来建设百万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

阿喵的阳光(2015-04-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