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古庙见客史

家乡区县: 河源市龙川县

南越王庙位于佗城镇中山街,是后人纪念赵佗的庙宇。

推开厚重的红木大门,修缮一新的南越王庙古朴大方。踩着天井青色的石板进入大殿,南越王的塑像就安放在这里,伴着一豆灯火,仿佛已静坐了千年。他束发,脸廓方长,高鼻厚唇,目光刚毅中透着睿智。

公元前214年,年轻的秦朝将领赵佗披甲执锐,用勇猛和谋略征服了桀骜不驯的百越,为秦平定岭南立下赫赫战功。其后,他接过龙川县令的任命,并很快得以继任南海尉。秦灭后,赵佗即剑指岭南,取桂林郡和象郡,置南越国,成就一方霸业。

赵佗接过龙川县令后,在经略岭南就一直采用“和辑百越”、“与越杂处”的策略,禁止越人“好相攻击”的恶俗,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和“统一度量衡”等制度,使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在碰撞中融合,赢得“广东之文始尉佗”的赞语。清知县胡一鸿在重建南越王庙的碑记中也如此写道:“始是岭南之声名文物开于王()赵佗,而基于龙川。”可以说,岭南的开发是从赵佗平定百越后开始的。而龙川,就是他的兴王之地。

据《史记》载,汉高祖时,赵佗接见名士陆贾,梳着锥形发髻,岔开两腿坐在席上,并自称“蛮夷大长老”。其时,赵佗已摒弃秦朝冠带,从越俗。他还经常身着葛衣,剪发结髻,打扮起越人模样,走访山寨,体察民情。

赵佗的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汉赵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岭南社会的大发展。所以南越王庙中静坐的赵佗塑像,不是那个持剑跃马的年轻将军或头戴冠冕的“南越武帝”,而是一个穿着汉服、目光睿智的地方“父母官”。显然,相比战绩彪炳、跃马横戈的赵将军,后人更敬重带领军民屯田垦荒、发展生产的赵佗。正是他引进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农耕技术,促进了岭南的第一次大开发。

有前人考证,龙川人奉祀赵佗始于唐代,故宅在县治西。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知县臧琮在原奉祀明代岭东道洪云蒸的平寇祠的故基上重建了南越王庙,其时为二重四合院。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时,知县胡一鸿重修南越王庙,将正殿和庙门都改为三楹。后经有关部门多次维修,现在的南越王庙飞檐挑角,梁架精美,庙宇壮观。

在南越王庙大门上方,至今悬挂着胡一鸿亲题的石刻牌匾,其上“南越王庙”四个字浑厚有力,古朴雅致。殿内则用四根大木圆柱分成两组木构架梁,梁前有四朵穿透莲花拦拱扶持,构造精巧,具有独特的清代建筑艺术。

南越国史专家黄淼章说:“广东共有四座南越王庙,而今只有龙川的尚存。”历代县令及本邑名绅对南越王庙的重视、维护是其中的重要原因。1995年,南越王庙被列为河源市首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它依旧古风犹存,是凭吊南越王赵佗的重要建筑物,已成为佗城和河源一张重要的历史文化名片。

想了解更多来点击我的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yangyuanwang

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yyw9311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yyw1129

网络营销实践平台梧桐子网站:(http://www.wutongzi.com/)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网址: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heyuan_longchuan.html

沉默(2014-04-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