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有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流,她没有黄河的波澜,也没有长江的浩瀚,但她同样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她就是中国最大的倒流河----大汶河。
大汶河,古汶水。大汶河发源于山东旋崮山北麓沂源县境内,汇泰山山脉大汶河莱芜市段大汶河莱芜市段[4]蒙山支脉诸水,自东向西流经莱芜、新泰、泰安、肥城、宁阳、汶上、东平等县、市[1] ,汇注东平湖,出陈山口后入黄河。干流河道长239公里,流域面积9098平方公里。习惯上东平县马口以上称大汶河,干流长209公里,流域面积8633平方公里(一说“全长208公里,流域面积8536平方公里”[1] );泰安大汶口以上为上游,大汶口至东平县戴村坝为中游,戴村坝以下为下游,为大清河。东平县马口以下称东平湖区,流域面积(不包括新湖区)465平方公里。
大汶河干支流都是源短流急的山洪河流,洪水涨落迅猛,平时只有涓涓细流。大部分河道为中粗砂堆积,河身宽浅,没有明显河槽。从源头至莱芜县颜庄附近,河长约30公里,属山区性河流,坡陡流急,河宽仅150米左右;颜庄以下至瀛汶河口,河长50公里,河道自东向西流经缓坡丘陵地区,河道展宽至300~500米,平均比降1.4‰,河床为粗砂堆积,瀛汶河口以上的干流河段又称牟汶河;过瀛汶河口后河道折向西南,至大汶口附近纳柴汶河。柴汶河又称汶河南支,是汶河的最大支流,流域面积1951平方公里。自瀛汶河口至大汶口,干流河长40公里,平均比降0.8‰,河宽500~1000米,右岸局部地段有防洪堤。大汶河口以上地区,是大汶河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干支流呈扇形汇集,流域面积达5669平方公里。大汶口至东平湖,河道长89公里(戴村坝以下又叫大清河),为平原性河道,两岸大部分河段设有堤防,河宽1000~2000米,平均比降0.7‰,河床覆盖中砂,近20年间,河床淤高0.2~0.3米。支流都从北岸汇入,较大支流有漕浊河及汇河。这段河道南岸靠堤防约束,一旦决溢,将淹及济宁等地的大片平原,防洪是本河段治理的重大问题
与黄帝同一时期的大汶口文化就发源于大汶河流域,可见大汶河对华夏文明的重要性,大汶河,历史上流域及名称多次变迁。北魏时期,汶水是济水的支流。入东平境后,经鄣城西南、桃乡城西(今戴村坝址),过无盐城(今无盐村)南,西南经寿张城(今霍庄)北、安民亭(小安山)南,入济水。北宋时期,梁山泊(古大野泽)以北的济水(北清河)与汶水合流,又名大清河,汶水成为大清河的支流。宋咸平以后,黄河多次溃决。东平城南二汶入济河道淤塞,一绕东平城东,夺漆沟下游北流;一绕城南相会于马家口,全流至清河门入大清河。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开复会通河,引汶济运,宁阳以北筑城坝,以遏入之流;坎河口以南筑戴村坝,以遏入海之路。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夺清入海后,汶河成为黄河下游最末一条大支流。汶之入黄口又北移鱼山。建国后,大汶河自鄣城以东倒沟子埝堤入县境。1958年东平湖水库建成后,汶水漫坝会大清河入东平湖,经陈山口出湖闸入黄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