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文化旅游铺宽群众小康路

家乡区县: 贵州省思南县

“不光是今天,开业以来都是这样子,热闹得很,很多时候还忙不过来。”4月16日下午,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村委主任赵晓虎向记者说起“幸福居”接待游客的情况说。其时,该村漂亮的“幸福居”门前宽广的坝子里,来自各地的上百游客正分轮次在一张张桌子上津津有味地用着餐。赵晓虎说,当初根本没想到乡村旅游会这么“火”,今年初刚建成的“幸福居”,每天都可接待游客数十桌,实现收入3000多元以上,每年预计可为集体经济创收50多万元,这已相当于20多个养殖大户为集体所创的收入了。

有了集体经济,该村群众共享基层组织的温暖,日子过得越来越殷实,特别是贫富差距正在明显缩小。最近,为帮助田光英、冷应贵两户群众圆“安居梦”,该村不惜拿出资金16万元,为他们修建新房。

如今思南,文化旅游不仅“热”了乡村,也繁华了古老的思南山城。来自湖南、重庆、四川以及省内贵阳、遵义、黔南等地的游客一拨又一拨,售票,导游,让九天温泉城的数十个服务员忙得不可开交。“真没想到一开城就这么火爆!”九天温泉城总经理蒋彩娥兴奋介绍,目前日游客量最高已达到3000人。

地处乌江之滨的思南,曾得乌江航运之便创造过辉煌,素有“黔中首郡、乌江明珠”之称。陆路交通兴起后,思南区位优势明显下降,经济一度衰落,成为武陵山区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的代表县。到2002年,全县仍有20多万群众挣扎在贫困线上,占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近年来,思南抢抓国发2号文件及《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政策机遇,积极对接实施《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整合各方扶贫资金,加快铜仁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黄金节点建设,把旅游产业作为富民产业来抓,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先后争取杭(州)瑞(丽)、思(南)剑(河)两条高速公路交汇过境,融入了贵阳、重庆等较发达地区“4小时经济圈”。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对历史文物古迹进行修缮,投入资金20余亿元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围绕“乌江、石林、温泉、历史文化”四张名片,着力打造白鹭湖、九天温泉、长坝石林、板桥郝家湾、双塘云山、大河坝槽土、青杠坡四野屯、思唐万圣山等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先后夺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温泉之乡”、“中国楠木之乡”国字号品牌。

长坝石林景区村民田维先一家以前主要靠种地为生,虽然很辛苦,但年收入却不足一万元,现在景区开起了“农家乐”,一年下来轻松赚上20万元。长坝镇长杜世福介绍,长坝是典型的贫困乡镇,在2007年,该镇银行存款余额为2698万元、贷款余额为6980多万元,而现在长坝镇一半以上村民吃上了“旅游饭”,人年均收入达到7000余元,今年银行存款余额将超过9600万元、贷款余额却只有4800余万元。

“很早以前我们这里就是旅游景区了,但那时外面的旅客进不来,现在好了,高速路通了,要不是村里又开了几农家乐,可真得把我给忙坏了”。在板桥镇郝家湾村,村民郝文昌通过开办“农家乐”,年收入达30万元。

古城游、山水游成常态,农业观光游初现端倪。思南引进福建客商张建青投资建设的塘头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菜园、鱼塘、观光亭、葡萄长廊浑然一体,恰似一幅美丽的画卷铺展在原野上。“搞现代农业,不仅是要让群众在土地上挣到务工钱,更要让他们分享到观光旅游带来的红利。”塘头镇党书记丁廷坤对农业观光游的利好颇有见地,只短短几年,迅速扩大的旅游服务需求就让边远山区小镇塘头集镇人口超过3万,城镇化率达到50.8%。

旅游旺了城镇,更带富了农民。双龙办事处云山社区居民郭文波,居于城郊,多年来坚持开办“农家乐”,常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他家订餐,一家人终年忙得不亦乐乎。“现在来思南玩的人越来越多,都少不了要吃饭,很多时候还忙不过来哟!”郭文波满脸堆笑说,“只要每年接待四五桌客,全年收入就少不了20万元。”

自2002年被列为全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来,思南围绕解决21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和335个重点村的扶贫问题,创新思路,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既“转”又“赶”,大打“旅游牌”,一举拔掉了扎在大山深处的穷根。目前,共有超过20万农民吃上“旅游饭”过上好日子。

“近些年的旅游产业发展实践充分表明,作为边远山区贫困县,思南旅游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今后,旅游业依然是促农增收的主要抓手,依然是扶贫工作的切入点。”县委书记胡洪成说。

据介绍,随着杭瑞、思剑高速的开通,乘着铜仁市第三届旅发大会暨2014贵州梵净山乌江石林文化旅游节的东风,思南文化旅游一鸣惊人,实现历史性突破。去年,共接待游客2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68亿元,同比增长24.1%。(梁祖江)

w3tq(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