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展示研究

家乡区县: 贵州省思南县

一、挖掘社区传统文化资源是城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丰富的社区传统文化资源,高雅的社区文化环境是卢湾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保护、挖掘社区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引进、创新先进文化,形成贯穿古今,融汇中西,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的社区文化,对于塑造卢湾独特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形象,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精品城区,推动城区宜居建设至关重要。

1、社区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社区”是指集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文化是城市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彰显优良的文化。

2、旧城是城市中文化内涵最为厚重的地区

近些年来,以寻求城市社区的文明传承、城市社区个性特质重建为特征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与理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与反思,旧城是城市中历史积淀、文化内涵最为厚重的地区,在一个漫长历史与自然演化而来的地区中,有许多利益与群体依附在这个错综复杂的庞大网络体系中,形成了相对稳定与平衡的社会结构,这个区域蕴含着城市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许多内在动力与历史文化渊源,挖掘与展示、利用这些动力与渊源,最大限度发挥能动作用,真正实现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张扬,推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课题。当前,以瑞金二路社区“思南公馆”旧区改造模式为特征的城市建设实践在卢湾区率先推进,对其进行剖析,无疑具有示范、引领意义。

二、借助旧城改造的历史机遇,努力挖掘思南路及思南公馆社区传统文化资源

1、思南路及思南公馆是上海市区内划定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之一

根据1999年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上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思南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是上海市区内划定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之一。思南公馆所处义品村尽管在规模、居住档次上并非是当时最大、最考究的,但作为欧陆风格建筑特定群体所形成的人文环境,尤其是多个花园形成的共享绿化空间,却是在上海滩极为独特的。

1999年9月,上海市政府在基本完成旧区改造任务后,根据当时城市改造和建设中面临的新情况,提出进行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改造试点。思南路项目即被确定为上海市四个试点项目之一。

根据市规划局批准的修建性规划,项目定位为“具有上海近代独特文化和历史特点的高品质生活居住、商业休闲社区”。以保护地区整体历史风貌为出发点,重点保留保护优秀历史建筑,保留区域原有的居住功能,同时补充商业和文化展示功能;既保存原建筑的形态、风貌和神韵,也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2、历史老街思南路印证 “思南公馆”的历史变迁文脉

一条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的历史老街思南路,伴随着欧陆风情花园别墅群的建造,印证了思南公馆诞生发展变迁的嬗变,而修旧如旧的思南公馆改造过程,则使其涅槃重生,开启了城市改造的新方式,让我们更有契机得以近距离感受生活,感知这座城市。

近百年来,在卢湾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演绎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呈现出特有的人文资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思南地区的居民创造出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塑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印记,思南公馆正是集其大成者之一。

3、思南公馆承载着社区长久的历史心结

走访中,深切感受到社区居民那份愈久弥坚的“思南情结”。在他们的心里,这里的“每扇门窗都有故事”。

调往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于永成,曾在周公馆工作了21年。原办公室的窗口,正对着思南公馆。据于永成介绍,思南公馆,今天的新颜,还和从前一样。这些三四层的花园洋房和这条不通公共汽车的安静小路,回归红瓦屋顶,回归赭色百叶窗,回归清幽花园,外墙也恢复成卵石饰面,典雅大气,真可谓重现了当年的风姿。

思南路51号至95号,除了思南路73号的周公馆、71号的周公馆办公楼外,还有21幢花园洋房。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仲礼在为《卢湾区志》写序时概括当年的卢家湾面貌,第一特征就是“静雅”,代表建筑即“马斯南路一带”。而马斯南路,指的就是思南路。

历史景观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环境是维系城区居民精神归属的根基,是城市文化活生生的表现,必须在完整保护的基础上,使其延续生长。

另据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介绍,历史街区的标准有三:街区内环境风貌保存完整统一,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街区内反映历史典型风貌的居住建筑、构筑物及环境要素(树木、院墙等)基本是历史的真实遗存;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形成视觉的完整性。而思南公馆,正是以历史街区的标准进行保护规划。

4、文化使思南公馆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1999年,思南路项目开始了整体改造置换工作。而置换只是第一步,其后的保护性修缮由于绝非推倒重建,而使代价高昂。为此,思南公馆已不仅仅是房子,更是城市的记忆、城市文明的传承。

城市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其更新改造后,公共性必须坚持。从思南路近复兴中路的大门走入,路两旁的香樟、榆树、枫杨树婆娑多姿,洋房款款而立,面向公众的中式餐饮、西式餐饮以及零售等小型商业项目错落有致。然而,凤凰涅槃后的思南公馆的生命力更在于文化而不是商业。所以,思南公馆在不同历史时期集聚了各方人士,包括参政要人、文化精英、商界翘楚、寓居外侨及其社会名流,社会贤达,留下了众多的精彩故事,而随着时局的变动,岁月流逝凝固成了人文记忆,形成特有的区域文化。

如今,思南公馆原先的砖木结构得以加固和更新,达到七级抗震的标准。对此,项目实施单位称之为老洋房“生命的延续”,是以保护和发展的理念让其与今天的城市和今天的生活更加和谐。

不可复制,不冲突,更多的只是补充,完成一个更加海纳百川的上海,完成一个越来越让人喜欢的上海。这就是思南公馆的定位。

由此可见,众多的历史文化渊源,构造了思南公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整理和研究,使之在保护中得以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为今所用,这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三、挖掘与展示研究

挖掘与展示研究并保护思南公馆文化,有三点做法值得探讨。

1、以历史底蕴的挖掘和归纳统揽思南公馆建设的全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环境日显宽松,研究气氛转向自由,曾经束缚学术界的上级指示、以阶级斗争为纲、厚今薄古等阻碍逐渐被冲破,双百方针得以真正实施,促进了区域历史文化研究氛围不减。

应该说,在挖掘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方面,卢湾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卢湾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进入了一个系统开发、全面开花的新的发展时期,而且对卢湾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思南公馆置换、开发伊始,即通过坚持不懈地对以思南公馆历史文化名人的挖掘研究,推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思南公馆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体系。同时,通过打造名人文化品牌,催生了名人效应,提高了知名度,优化了人文环境。

2、以文化研究为基点讲述历史名人故事

深入探究思南公馆这座宝藏,以文化研究为切入点,讲述历史名人故事,对于更好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价值。

思南公馆的历史文化名人灿若星辰,故事颇多,生于该区域或曾活动于此的高层次文化名人就有近百人。他们对该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不止一位大牌导演看中过思南路,《大城小事》、《色戒》、《长恨歌》等电影的拍摄,对他们而言,这条路俨然是不可替代的“上海”。更何况,这里曾经住着的,还有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浓重印迹的人物,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如程潜、梅兰芳、柳亚子、薛笃弼、李烈钧等。据了解,思南路87号的梅华书屋,梅兰芳为拒绝庆祝所谓“大东亚战争的胜利”,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请医生打了三针来“高烧在床”。思南路61号则是辞去南京政府要职后在沪当律师仗义执言的薛笃弼旧居。凡是种种,枚不胜举。

3、以文化资源为依托开拓文化旅游项目

文化旅游,是近几年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其目前较为流行的定义是“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也就是说,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参观者、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的休闲、旅游活动的集合。目前国内的文化旅游可按观赏对象分为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和民俗文化三个层次。
思南公馆虽无名山大川,但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众多历史、传统的文化资源,美轮美奂的建筑风格,淳厚朴实的上海风情,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未自觉挖掘和利用丰厚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等原因,改革开放以前的卢湾旅游业则是一块尚未打磨的璞玉。改革开放大潮涌动,卢湾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据统计,2009年我区旅游业实现营业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0.5%,远好于全市旅游同行业。2010年营业收入高达23亿元,全区旅游业从业人员已近千人,共接待境内外客人约35000人次,是1978年的10倍。

思南公馆现已“浮出水面”,并已成为上海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2010年,卢湾区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提出“要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提高城区文化品位”的要求。回顾十一五期间,卢湾区在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卢湾区政协、党史、文化、档案、史志、纪念馆等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责,或单独,或协作,在区域文化研究上下工夫,出版了《卢湾史话》、《卢湾区志》、《卢湾城区史》、《岁月·上海卢湾人文历史图册》等数十部地方文化研究专著。这在传统文化资源挖掘研究方面,可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综上所述,深入扎实的区域文化研究工作,是推动思南公馆文化建设的主力;努力展示思南公馆,是开拓文化旅游项目的基础;坚持对思南公馆的保护、研究与开发,是打好历史名人牌,凝聚人心,扩大影响,提高群众人文素养,提升城区文化品位的关键之所在。

 

w3tq(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