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仁县境春秋时属牂牁国,战国、秦汉时属夜郎国。唐贞观八年(634年),设盘水县治,属盘州;唐天宝至南宋属于矢部、于矢万户府。元朝时属普安路总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筑兴仁所城;永乐
元年(1404年)属普安安抚司,隶四川布政司;万历三十年(1602年),裁兴仁城所。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设普安县治于今县城,属安顺府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迁县治于今普安县城;乾隆十九年(1754年)设巡检于今县城,称新城;嘉庆三年(1798年)设新城县丞于今县城,与普安分地而治,属兴义府辖;宣统三年(1911年),宣告脱离普安县,暂设新城县。民国元年(1912年)复设新城县丞,10月,又废新城县丞,拨普安、安南、安龙、兴义部分插花地设新城县;民国三年(1914年)1月改新城县为新县,7月,定名兴仁县,设县公署,属黔西道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县公署改称县政府。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县城;二十七年移驻安顺;二十八年复驻县城。1949年12月19日兴仁专署和平起义,县境解放。 建国后,1950至1952年属兴仁专区辖,1953至1956年属兴义专区辖,1956至1965年属安顺专区辖。1958年12月贞丰与兴仁合并,称兴仁县,县治设县城,1961年7月恢复两县原建制。1965至1981年9月复属兴义专区辖。1982年5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立,兴仁属其管辖。
政治经济
兴仁县初步形成了以黄金,原煤开采为主的采选业,以水泥、机制砖为主的建材业,机制纸、烟叶复烤的
经工业,酱油、芭蕉芋粉条为主的食品工业等的工业体系,并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 ——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41亿元.
——企业发展壮大,工业产品产量增长。全县共有国有、集体企业74个,其中国有经济17个,集体企业57个,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规模为:年产黄金400千克,原煤100万吨,焦炭20万吨,发电3100万千瓦小时,水泥8万吨,酱油1000吨。
——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改善工业结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巩固、发展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同时,积极鼓励集体、个体、私营、联营、村办、户办企业的发展。在工商部门注册的集体企业122户,注册资金3948万元,私营企业31户,注册资金1011万元。目前已形成苗族拿绣领带、山珍牌酱油、柴油袍玉带石雕工艺品、富兴高级保健生铁锅等名特优产品。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达50亿元以上,是2006年的3倍,年均增长24.9%以上,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7.7∶27.6∶44.7调整为13∶46∶41,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优化。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12亿元以上,是2006年的4.8倍,年均增长36.8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剔除跨县部分)预计完成55亿元以上,是2006年的5倍,年均增长3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13亿元以上,是2006年的2.9倍,年均增长21.7%以上;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预计达45.35亿元,比2006年增加31.93亿元,是2006年的3.38倍;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预计达25.35亿元,比2006年增加18.63亿元,是2006年的3.7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4800元以上,比2006年增加6989元以上,年均增长13.6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4000元以上,比2006年增加1983元以上,年均增长14.67%以上。
全力打造煤及煤化工、黄金、电力、有色加工、建材、轻工六大支柱产业。黄金年产量预计从2006年的900公斤增加到2011年的1200公斤。马马崖一级水电站建设顺利,总投资4.94亿元的打鱼凼水利工程完成投资2.5亿元,成功实现大坝截流,主坝、副坝完成工程量的60%。投资1000万元的日处理100吨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项目,建成投入试运行。总投资15亿元的15万千瓦风能发电项目签订开发协议,进入前期工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