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彬州之子王辉,我为我的家乡彬县代言,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彬县的古代名人,希望你们多多了解!
刘澄,生卒年月不详。字静夫,明邠州人。弘治八年(1495)中举,历河南封邱、孟县知县,修废举失,升直隶风阳府同判、四川重庆府同知,卒于官。孟县存有《遗爱碑》。
赵之翰,(1560—1601)字子方。号荩庵。其父敕封监察御史。幼时受教于家塾长山公。12岁入学,18岁补廪,万历七年(1579)中举。万历二十年(1592)登进士甲科,入为翰林庶吉士。万历二十二年(1594)任河南道监察御史,翌年蒙旨差两浙巡监御史,中途患疾。万历二十六年(1598)复补河南监察御史,蒙旨差北直印马屯田御史。万历二十九年(1601)钦命南直全省督学御史,因江南人文浩繁,劳于王事,乳上生疮,卒于官邸。终年42岁。
高悌,生卒年月不祥。明邠州人,选贡。万历二十年(1592)任县丞,遇事斧断,风裁侃侃,难于冒犯。百姓赞颂:“关节不通,今有高公。” 池清,生卒年月不详。明处士,今彬县义门镇高渠村人。孝事寡母,严教诸子。仗义轻财,捐款建尊经阁、圣庙,躬督其事。筑两座山涧石桥,乡亲崇尚其德行。年90余而卒。
杨如震,(1600?—1668?)明末清初邠州处士。清《直隶邠州志》载:杨志趣高洁,胸怀磊落。善行草,工吟箫。崇祯末年(1643)隐居城南凤凰山,以琴书诗酒自娱,家贫缺食断炊却安然处之。清州衙令剃发,遂以“剃不净头陀”自号。康熙初年,秋夜携琴于凤凰山顶,月下挥弦,音绝凄清。州牧马云阶闻之慨叹:“这是表达绝食之节操啊!”翌日,州牧赠油米,不受。杨工山水、翎毛类画,常画邠州山水及太王祠景物。邠人称其诗、字、画为三绝。
王吉相,(1645—1689)字天如,清代邠州票村(今西坡乡票村)人。他出身寒微,小时无力入学,在家牧羊。于书房外听书被塾师发现,过人的记忆力使塾师吃惊,便送书于他。后因家计屡空,游学泾阳书室,昼做佣工,至夜默诵,后为塾师所识。定交观摩,学业大进。他恐学习懈怠,便自置厚砖1块,每省有过,即焚香长跪,加砖顶上,自怨自艾,若弟子对严师。后入翰苑作《砖师赞》,词中写道:“一有差失,焚香顶礼,此过不改,此身不起。幸而有成,皆汝之施。戴尔大德,终身无欺。”他因勤苦自学,于康熙十一年(1672)中解元,十五年(1676)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后改授翰林院庶吉士。然而他不遽仕进,不久,因病辞归故里。当时被称为“北方真儒”的李二曲(李颙,又名李中孚)主讲于关中书院。王自揣未信,问道于李。晤谈之后,李赞王“质淳行笃,”“善读善阐”,退而慨叹:“此真为(知)己者也。”李为有这样的门生而自慰。康熙二十二年(1683),陕西巡抚张汧(方伯)亲临探望,称王为“笃志力行君子”,后门生求学不断。他晚年虽背部生疮,因病家居6载,失血7次,自觉病危,但仍勤奋写作,以四书原文为经、自己见解为纬,著成《四书心解》及《偶思录》。“其言独抒所见,不依傍程、朱之说,而其融会贯通,头头是道,实能得人心之所同然,发前人之所未发”(路德序言)。我国当代著名思想史学者西北大学张岂之教授说:“此书对于全面了解明清之际及清代初年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动向有一定作用。”
老程师,名不祥,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20)邠州民间建筑师,县城北街人。粗识文墨,善动手脑,自学成才。主修泰山庙、山西会馆、奎星楼、朱神庙等9处工程,设计独特,做工精细,名声赫然。华县修建华岳庙时,参与主修。因成绩显著,建庙碑上列其名。
好了,今天我的介绍就到此为止,我是王辉,我为我的家乡彬县代言,感谢您的支持。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wh513027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3973363226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973363226
梧桐子网站:http://www.wutongzi.com/
梧桐子网站-彬县:http://www.wutongzi.com/kan/shaanxi/binxian.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