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千年古镇武陵兴衰的主线,上善若水是武陵生生不息的源代码。今年2月,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被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再次印证了这点。
“武陵过去素有小万县之称,商贸也非常发达。随着水路的衰退,这里成了‘掉角镇’;后来的三峡工程移民搬迁,让这个千年古镇再次元气大伤。”忆苦思甜式谈起前几年的发展困境,武陵镇党委书记罗重生依然感慨万分。
青山绿水载起幸福日子
在移民安稳致富进程中,武陵镇开始静心盘点:没有工矿企业,却也少了污染、多了青山绿水;交通优势不明显,可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武陵桂圆”名气也是响当当,收获季车辆络绎不绝;群众当中不乏种植、养殖能手……
“我们在一番梳理后,决定扬生态涵养与群众技术之‘长’,发展有特色的现代高效农业,以避区位、资源之‘短’,多留青山绿水。”罗重生介绍,近年来,镇里按照“公司 基地 大户连农户”的模式,利用库区特殊的小气候环境,积极引进城市资本下乡,规模发展龙眼和蜜柚两大特色产业。先后引进重庆雁谷、重庆如美、重庆万俱和重庆权科等农业龙头企业,投资1.8亿元,流转土地1万亩,发展龙眼等特色水果,打造全国最北端、质量最优的晚熟龙眼基地,带动移民人均年增收6000元。这样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保护了生态、发展了经济。
此外,该镇还依托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栽植蜜柚7000亩,打造“万州蜜柚”品牌。引进多家农业开发公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力争形成“忠县石宝寨—武陵汉文化特色古镇、木枥观休闲度假、四方山漂流、十里桂圆长廊、石桥水乡、郎家岩崖墓群、河溪口生态旅游区—万州大瀑布”精品旅游环线,打造文化旅游新城,促进移民安稳致富。
传统文化托起向善向上
“走哦,跳舞去哟。”吃过晚饭,村民向大妈站在自家的院坝里,高声吆喝着邻居。夜幕下的武陵,这样的场景时时可见。
“板凳龙的队员准备好,马上开始今晚的排练。”4月16日晚7点,石桥村村委会广场响起优美的旋律,灯光下,男女老少尽情地扭起秧歌、跳起坝坝舞、舞起板凳龙。79岁的冉瑞植老人站在舞台前面,中气十足地透过话筒喊道。话音刚落,5名板凳龙队员已经整齐排列在入口处,准备排练工作。
小山村搭起了大戏台,平头百姓在家门口过了把“明星瘾”。如今,全镇17个村居都组建了文艺队,共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场所20处。仅春节期间,全镇各村居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多达100余场次,观众达3万多人次。
该镇宣传委员陈涌告诉记者,镇里紧紧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将文化工作纳入对村居的工作考核,为每个村配备了电脑、音响、摄影、乐器、服装道具、太阳能路灯、户外健身器材等设备,打造武陵板凳龙、武陵龙舟、浑水粑等市、区级非遗项目,将板凳龙作为必演节目在村居的文艺演出中亮相。
“以前我们村组干部,想排个歌舞节目心中无底、手上无货。现在好了,镇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常举办节日文化活动,村民对文化活动已越来越有兴趣了!”说起乡土文化的培育和传承,八羊村村干部谭祥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积善积德筑起文明武陵
在武陵镇,谁家有困难,招呼一声,周围的邻居都会来帮忙;哪里有垃圾,只要看到,大家都会俯身拾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