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河和湖泊围网养鱼并不少见,但是在风大浪急的长江里养鱼你可曾听说?在江阴,就出现了这么个“吃螃蟹”的人——在江阴和张家港交界处的江面上建起约8亩面积的“大鱼池”,养殖户陈金彪试着让十余种淡水鱼在天然的长江水生环境中生长,通过三年试验,已实现每年约6万斤的产量。
“生长环境对食材的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普通鱼无论怎么烧,也没办法和渔民捕上来的长江鱼味道媲美。”今年49岁的陈金彪从小生活在长江边,几十年前与江鲜相伴的记忆始终在他心中挥之不去。“长江鲥鱼以及高品质的江刀已经远离百姓餐桌,即便是野生长江 鱼、鲫鱼、鲢鱼、鳊鱼等,在市场上也往往可遇不可求。既然在其他水域可以搞养殖,我为何不在长江里也试试呢?”
长江水深浪大,与内河和湖泊的情形差别巨大,如何将“鱼池”建在江面上?在渔业和机械领域的职业积累支撑着陈金彪的设想向现实转变。“我想到了研究一套适合应用在江面上的大型钢质网箱系统,光图纸就画了一大叠,终于在3年前完成制作并成功下水。”他告诉记者,网箱以中空的特制钢管为骨架,悬浮在江面上可实现每米700公斤浮力。昨天下午,陈金彪驾船带着记者登上了位于江面上的网箱,虽然江面上风浪很大,但是记者脚下的走道却甚为平稳。“抛了4根锚进行固定,每根锚的力度足够系泊住一艘万吨船,所以即便前年江面出现过十三级的台风,但我们依然没受丝毫影响。”
“客人在尝过味道后赞不绝口,所以即便价格是普通鱼的3倍,依然供不应求。”陈金彪告诉记者,江水流动性大,不需要担心因为养殖密度而造成的缺氧问题,因此与普通鱼塘每亩千余斤的产鱼量相比,江面上的网箱可亩产上万斤。再加之江水中一些天然饵料被鱼儿摄入,使得鱼肉更显细腻肥美。“而这几年通过沿岸的环保治理,长江的水质有明显改善的趋向,这为高品质鱼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试验成功的消息传播开来,有张家港、靖江等周边城市的养殖户纷纷想出高价请陈金彪帮助设计网箱以进行长江养殖,而他自己则想通过网箱的“升级换代”进一步实现优产。“第二代浮沉式钢结构网箱再过一个多月可以下水了,届时产鱼量又将有一个明显的提升。”而除了养殖效益外,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让他惊喜不已——鱼儿产卵流入江中孵化成小鱼,这种类似于增殖放流的效果对种群改善起到了一定作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