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寺位于皇甫山国家公园腹地,据《滁州市民族宗教志》记载,建于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据今已近700年历史,初名为弥陀庵,明朝后改名为弥陀寺。而民间则传说建于唐朝中叶,距今已1000余年。
相传山外一大户人家的姑娘在一大雪天走失,走到皇甫山腹地又冷又饿,这时一个高僧在此指路,并将自己身披的袈裟披在小姑娘身上,小姑娘顿觉全身热乎乎的,走起路来也不累了,按照高僧的指点,天黑前终于到了家。这个大户人家本来就行善积德,为了报答高僧,就拿出全部家私,又四处奔走筹募钱物,就在小姑娘迷路的地方盖了一个庙,起名“迷途庵”,即为迷路人提供问路之所的意思。此事传开后,前来朝拜进香的人络绎不绝,为了贴进佛教旨意,后更名为弥陀寺,逐步成为佛教圣地。明朝建立后,国家太平安宁,弥陀寺曾发展至鼎盛时期。洪武年间的弥陀寺悟真主持云游四方,到处采集名茶种子,培育出名闻遐尔的“南谯贡茶”,年年进贡朝庭,更使弥陀寺享誉四方。弥陀寺在漫长的岁月中,几经兴废。最后一次是1942年冬天,弥陀寺作为当时新四军二师医院的一个战地救护所,后被叛徒出卖遭鬼子偷袭,日军纵火焚毁了的残破的寺庙,许多来不及转移的新四年重伤员在烈火中壮烈牺牲。
现在的这座徽派风格的小型建筑群是1986年林场在原庙的旧址上重建起来的。我们相信,随着森林旅游事业不断 的发展,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不断完善,弥陀寺不久定会重新兴盛起来。
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温度湿度均适合茶叶生长,大山‘腹地出产的茶叶久负盛名,除了具有各地名茶的优点外,还有清香色正昧醇耐泡之独特,因而自明代起朝廷就开始派贡,称为南谯贡茶,说起南谯贡茶的由来,还有段传说。
相传,朱元璋在南京当皇帝以后,每年各州府均进贡土特产,其中包括各地的名茶。唯独他家乡风阳府的贡品中没有茶叶,朱元璋有些不悦。家乡无名茶使他叹息起来。这个消息传到当时隶属凤阳府的除州,皇甫山弥陀寺的悟真和尚得知这个情况,决心在皇甫山种出与附近州府不同的好茶进贡给皇上。常言道,好种出好苗。为培育出名茶,悟真和尚就云游天下,去采集上好茶种子。
悟真身背行囊,手托钵盂,一边化缘一边寻访。他听人说,高山出名茶,这一天他来到一座大山,在一个个高山颠上寻找,一连找了七天没找到,带的干粮吃完了,人也疲惫不堪,但悟真寻找好茶种的决心一点也不动摇。饿了吃野果子,渴了喝山泉水。白天在高山卢寻找,夜晚睡在山坡上。这一天夜晚,他睡在一棵树下,夜里梦见一头带茶叶开头的帽子,身披绿披风的老人从云雾中下来,请他施舍茶种,说是被悟真的精诚感动而来的。悟真立即双手合十,请他施舍茶种。老人一转身,变成一株枝叶繁茂的茶树,漫漫往一个云雾缭绕的山头上走去……
悟真在睡梦中醒来,这时东方已经发白,他立即沿着茶神走的方向,爬上一个矗立在云雾中的高峰,在背着太阳的一个山坡上,发现一株与梦中看到形状相似的茶树。悟真大喜过望,连忙采两片叶子在口中细嚼,顿感清香爽口,他连采了几斤种子,历经了干辛万苦又辗转回到弥陀寺。第二年春天,种在皇甫山腹地。皇甫山海拔397.2米,称为皖东屋脊,山高云低,风轻雾浓,得天独厚的大自然,孕育绝妙佳茗。悟真培育出来的茶叶色、香、味、外形俱美。
悟真把亲手种植的皇甫山茶叶作为贡品,献给朱元璋。珠元璋听说滁州来贡茶非常欢喜,一来滁州当时属凤阳府,可算为家乡;再者,滁州又是珠元璋的发祥地,他立即与刘伯温等几个大臣来品赏。皇甫山茶叶经沸水冲泡顷刻间淡香浮动,叶片渐渐舒展,升腾袅袅清气。喝入口中细评,神清气爽,香气清香,香甜纯正,上水三次仍然味醇悠长。朱元璋连声称赞:“好茶!好茶!”珠元璋十分 高兴,当即钦定滁州岁贡皇甫山茶叶,直到明朝中斯的成化三年。《南京户部志》记载的“奏准南京库岁用茶,坐派滁州茶叶二百斤。”便是指此地的茶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