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
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
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葺葺雨剪齐。
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
天津桥初建于隋大业三年,原是一座浮桥,是洛阳南北交通的要冲。唐时改为石桥,又称洛阳桥。北与皇城南门端门相应,南与定鼎门大街相接,桥上原有四角亭、栏杆、表柱,两端有酒楼、市集,行人车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拂晓时分,漫步桥上,举首可见一轮弯月垂挂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尔又传来洪亮悠扬的钟声。清雅幽静的意境使“天津晓月”成为著名景观。唐诗人刘希夷有诗“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可惜自宋以后,战火连绵,建筑物大多被毁,天津桥亦未幸免。民国年间在附近建了一座碑亭,伫立于洛河中央,在亭的西面又建了两座大桥,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凭吊。
著名的“天津晓月”为洛阳古“八大景”之一。该遗址已经考古发现,在今洛阳桥附近。天津桥畔,万国舟帆,南北两市胡人商旅充肆,抬头北望既是煌煌万象神宫,当年神都之盛,着实难以想��。
天津桥创造了我国桥梁史上两个“之最”经过考古工作者的长期考证,隋天津桥的形象渐渐清晰了:整座大桥用大船连接,南北一字排开,犹如水中长龙衔接着南北两岸。船与船之间用铁链联结,桥面平整,桥身稳固。桥建成之后,桥上车辆往来,行人络绎不绝,一派热闹景象。据我市史志方家周得京先生考证,隋唐天津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创造了两个“之最”,第一,最早用铁链连接船只;第二,最早建造了龟背形桥基作为支撑。
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