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古城

家乡区县: 廊坊市文安县

文安古城墙

关于文安县古城墙,民国本《文安县志》有一段精彩论述:“噫!败址颓垣,固非若漆城难上,然以御盗贼则城也,以捍大水则堤也,当勍寇、惊涛之洊至,则城而堤、堤而城也。城之所关重矣哉!”这意思是说,这座简陋破败的小城,固然不是秦二世的荡荡漆城,寇来不能上,但是,盗寇来了就是城,抵挡大水就是堤,当盗寇和大水一次又一次到来,这或者做为城,或者做为堤,这座小城是至关重要的。

解放以后,在冀中平原,类似于文安古城这样完整的城墙是绝无仅有的。虽然如今它显得有些破败,但它所经历的历史沧桑,仍令我们惊叹不已。我们生活在它的旁边,到底对它了解多少呢?恐怕大部分人不仅不能说不出它的历史,就是连它的现状也视而不见,了解甚少,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进行实地考察,试图对文安古城做一个历史的和现实的解读。

史书关于文安古城由来的记载

康熙四十二年《文安县志》记载,“邑城汉令赵夔创建。周围一千二百七十五丈五尺,计七里一分,高二丈五尺,城门五座,角楼四座,敌台警舖八座。池深丈余,阔三丈,外护以堤,其门北曰拱辰,南曰来熏,又小南门曰作新,东曰迎恩,西曰永定。”这段话粗略记载了文安城的轮廓,但是,最根本的一点却是错误的,这就是:文安县城并非汉文安县令赵夔所建。因此,民国编纂的《文安县志》明确指出:“创建何时,无可祥考。”

该《志》说:按《一统志》,唐废丰利县,移文安县于其城。《唐书》云:贞观元年废丰利县,移文安于其县。《后汉书》注:文安故城在县东北(今柳河,故城正当现城东北隅)。据此,现邑城乃丰利旧城,唐贞观初省入文安县。赵夔于汉武帝时为文安令,所建城池乃文安旧城(在柳河左近有赵公祠,以祀赵夔),非现城也。

有文字记载的明朝以后文安城修建、护城河开掘大体有七次。

第一次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知县王鼎重修,翰林院侍讲李时撰记。王鼎是正德八年来文安上任的。上任伊始,看到城墙颓废,就发表了一番议论:“民保于城,城关于令,城之废,民弗能生矣!伊谁之责欤?”意思就是,老百姓靠城墙来保护,城墙的好坏又和县令有直接关系,城墙废了,老百姓不能生存了,这是谁的责任呢?这位县令实地测量,提出了挖护城河取土筑城的方法,于正德九年三月开工,正德十年秋天完工。

第二次记载,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距上一次记载98年,县令郑之侨修。具体修葺过程、规模没有详细记载,只记载在拓宽、深挖护城河时,挖出一块类似于太湖石的石头,“有玲珑嵌空,接山形,高数尺者”。此后,文安30年科举考试没有中举的,有人说就是挖走这块石头伤了地脉。但是,人们对这位郑县令的功绩还是肯定的,据说他离任时还为他竖了“去思碑”。

第三次记载,是明崇祯八年(1635),知县张上春大修,距上次大修仅29年。这次大修是崇祯皇帝下的严旨,大修的理由是“土垣”、“破门”、“无法守御”、“保民”,修的规格是增高5尺,计3丈,添砖堞,瓮城。但是,民国本《文安县志》记载,这位县令搞工程是外行,“其倍厚也,不取土于隍,而取土于闉;其增高也,不崇墉于上,而削址于下。”“是非修城,直毁之而已。”意思是说,在加厚时不在护城河取土,而是在城门外的曲城取土;增加城墙的高度,不是在城墙顶部培土,而是挖城墙地基。

第四次记载是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知县张朝琮重修,距上次54年。据称,大修后的东门、南门城楼极其高耸,小南门(作新门)从前久闭,从这时才开启。

第五次记载,是同治三年春(1862),知县曹大俊重修,第二年七月竣工。这次重修是上一次有记载的重修后的173年后。在城上东南角修建了魁星阁,西北角修建了玉皇阁。

第六次记载,同治六年(1865),“枭匪”萧四率百余人在县附近活动,并在六月和八月两次犯境,乡团和官兵多有战死,知县沈赓飏开挖疏浚护城河,以备盗匪。

第七次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这一年,八国联军进犯,义和团攻城,城墙毁坏,加之光绪七年(1881)以后,连年水患,城久失修,魁星阁、玉皇阁相继倾颓,知县王舒萼浚池深广八尺,四面一律挑挖。但是,民国本《文安县志》没有记载城墙是否修复。

 

女汉子(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