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丰南文艺
丰南文化发达,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文艺创作人才迭出,明代安机寨人兵部尚书高第曾出版过大量文集和诗集,清代的董榕出版了五部文集、诗集和剧本,他写的剧本《芝龛记》,歌颂了抗击兵清的女英雄秦良玉和沈云英立功受奖的故事,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女革命家秋瑾提诗对此剧本给予很高评价:“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娥眉。吾侪得此添出色,始信英雄亦有雌”。清未薄港村的孙温,是京东八大画家之一,他绘画的全本《红楼梦》(230幅)为国家一级文物。丰南也是中国评剧的发源地之一,魏庄子的赵家班、薄港的孙家班,在清未民初培养了大批评剧演员,评剧的创始人成兆才就曾是赵家班的演员,被誉为“评剧皇后”的白玉霜就是孙家班培养的。
纸白
新中国成立后,丰南的文学艺术更加空前发展。1958年,唐坊农民百花歌舞团曾进中国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受到了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的热情接待,1990年胥各庄镇小学“小北斗合唱团”进京演出获全国歌咏比赛大奖。1994年,丰南篓子秧歌获“国际民间舞蹈邀请赛”最高奖,社区老同志合唱团多次赴海内外演出,并荣获多项大奖。丰南的文学创作异常繁荣,作家迭出,已形成了“丰南作家群”,有省以上会员40名,创作的小说、散文、影剧本多次在全国、省级获奖、著名作家、省文联副主席郑仁山、老作家马嘶都是“丰南作家群的代表”。
唐山之恋
2.儿 戏
尽管童年在人生中占的时间很短,但往往成为让人回味不止的美好时光。旧时,不论物质怎样虞乏,生活怎样艰苦,童年都能在儿戏中变得有滋有味。那时,许多儿戏都是在自然环境完成的,与自然充满了和谐。其中:数手指、哄睡觉、拉大锯、拔萝卜、数星星、听趣话儿等儿戏洋溢着亲情之爱的可贵;弹球儿、开火车、过家家、打电话、拔河等儿戏,体现着一种团结友爱精神;抖空竹、玩陀螺、抓大把、跳房等儿戏培养了儿童的技能和体能;粘知了、玩蝈蝈、玩萤火虫、做柳笛、堆雪人、开雪仗等儿戏,充满着孩子们与大自然的融合之美。在物质虞乏年代,由于生命想象力的丰富,儿戏并不虞乏。随着社会的日益物化,当今孩子们可玩的儿戏正在日益减少,楼房的封闭、电视的普及、声光电玩具的增多,以及成年人的忙碌等,都在使当今孩子所玩的儿戏减至最低限度。特别是孩子们远离了大自然,那许多产生于大地之上的恒久不衰的儿戏,也就渐渐远离当今的孩子们,成了旧时儿戏,也正日渐被许多人所淡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