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之人际交往

家乡区县: 唐山市丰南区

 

一、称 呼

       称呼是时代演进中人际关系错纵变化的缩影。改革开放后,人际间的一般称谓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统称呼渐被淡化。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是人们接触交往中的主要称呼,无论上下级、同事、朋友以及陌生人之间以同志相称,庄重而亲切。现今除官方文稿中仍普遍使用外,社会场合多被官职、身份、职业等打上等级地位和商品经济烙印的称谓所取代。对为官者称某“长”,对企业厂长、经理逐渐改称“老板”、“老总”,对私企负责人和企业管理人员据其职务称之“工头”、“总管”、“领班”等;过去只有工厂和工业行业中对年长工人以及司机称作“师傅”,今旅行、相遇、街路求助问讯等场合,陌生人之间也常以师傅相称。

       一些特定场合或久已不用的称呼重返人际交往之中。如“先生”,前曾广泛使用,后除对民主人士和大学教师称之“先生”(以示尊敬)外,一般人之间很少使用。现今在城镇婚礼以及一些社会场合,对成年男子称先生已然普遍。如“小姐”,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掘弃不用,改革开放后,对年轻女子尊称为“小姐”,由城镇到农村又很快叫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三陪小姐”、“陪侍小姐”之类的称呼不断见诸报端,“小姐”一词已经带上抹不去的色情含义。因此,人们已开始主动避免称呼年岁尚轻的女性为“小姐”,对宾馆、饭店、商场工作人员又称“服务员”,不再随叫乱叫“小姐”。因传统中没有留下对应于男姓“先生”一类对女性社会化尊称,“师傅”这样的称呼又抹杀了女性色彩,因此“女士”一词在庄重场合又开始听到。但许多人对如何尊称女性均感困惑,至今尚无礼貌和尊重而又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的对年轻女性的新称呼。

       随着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一些新称呼开始出现。如对外来做工者称“打工仔”、“打工妹”、“打工族”,年纪相仿者,招呼问讯常以“大姐”、“大哥”相称。家庭、亲属、邻里之间仍按辈份传统称呼相称,近来也少有变化,如子女对外称自己的父亲为“老头”、“老爸”,称自己母亲为“老妈”。一些带有市井气息的称呼开始流行。如称有钱人为“大款”、“大腕”,对倒买倒卖者称“倒爷”、“款爷”。对社会各色人物称呼多沿旧称,也有新创。如对不务正业者称“混混”、“流子”,对不正经的人斥之为“破货”等。

二、看 望

       患病、遇险等特殊境遇,亲友、邻里携礼品探视的乡俗仍沿旧习。一般带些时令水果、奶粉、烧鸡等营养品。80年代后,探望送钱的渐多,几十元上百元不等,也有更多的。

        近年来,升学、参军、乔迁、升职等都纳人看望之列,送钱的居多,且“价码”见涨。对他人有求携礼品、礼金“看望”己成风气。这类“看望”,己失去亲情、友谊的内涵,充斥着商品交换原则。礼品多为高档烟、茶、酒,礼金亦不菲。

三、待客

        客亲友远道登门,同学、战友、同事偶尔相聚,多在家中设便宴相待,嘘寒问暖,斟茶敬烟,然后围坐畅叙。席间,亲友间把酒话桑麻或举箸谈经济;同学战友则海阔天空,忆旧叙情,畅谈官场逸事或笑谈市井趣闻,酣畅淋漓,酒菜都很丰盛。

       近年求人办事,也讲“搓一顿”。80年代多设家宴款待,90年代一般都到饭店待客,往往一掷百元。

四、乔 迁

       举家乔迁乃家庭大事。新房落成或购置新居喜迁之时,主人遍请亲友,设宴相庆。亲友接到通知或邀请后,携礼品前往祝贺,农村俗称“温锅”或“填宅”。所带贺品各地略有不同,有鱼、火柴,粉条等,取其富余、红火、长久之意。近年来,贺礼改送钱的居多,城镇一般百元起步,农村略少。

五、升学、参军

        家庭视子女升学(主要是升入高中、大学)、参军为喜事,皆举家庆贺。特别是升入重点学校者,家庭以为荣耀,村里也引以为豪,有的村给予经济奖励,乡邻亲友纷纷前往祝贺。临行前,家长为远行子女包饺子,谓之“发脚”,近亲也请他们到家中,举宴壮行,勉励一番。亲友祝贺,多送钱财,数量不等。

六、婚丧随礼

       婚丧随礼的旧俗至今延续,随礼范围和礼金数额逐步升级,形成社会上一股范围广泛的人情风,婚嫁随礼尤甚。结婚前夕,主人邀情凡能请到的亲友或有人情往来的乡邻同事。讲究的则遍发请柬:机关同仁,新老同事,就近的同学战友,盖莫能外。近年城镇婚礼,三四十桌已不鲜见。90年代城镇婚礼时兴新郎新娘双方同时待客。是时,在同一饭店门口有两张婚宴座次安排表,新郎“抬头”的为男方操办的宴席,新娘“抬头”的为女方操办的宴席,规模愈益盛大。每年“五一”节、国庆节和新年、春节前,城镇饭店几乎爆满。由于随礼之风盛行,人们每年所花“份子钱”越来越多。80年代参加婚礼,送新人一个床罩,一套茶具,既实用又经济,宾主尽欢。而到80年代中后期,这些东西巴拿不出手,礼品逐渐由物向钱发展。城镇职工干部结婚一般送50-10O元,农村略低,一般30-50元。1993年前后在城镇参加婚礼50元钱就拿不出去了,100元起价,多者二三百元,甚至近千元。在农村也“水涨船高”,50元为起价,二三百元者也日渐增多。送礼--还礼--再送礼--再还礼,循环往复,水涨船高。人情债像一根无形的锁链让人们不能挣脱。有的职工一月工资所剩无几,有的甚至举债。街待谈巷议,常见人们为此叫苦不迭,却又无法摆脱。

      丧礼也有增长趋势。80年代初,参加职工干部丧礼一般送一对花圈,一块帐子,大都不送礼金。90年代前后,除送花圈、帐子外,还要送礼金,一般在50-100元之间。农村乡邻仍沿旧习,吊唁时带两包粗点心或少量现钞,主人则以白布一帧相送。

踏雪寻梅(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