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武汉会战后长沙形势严峻,原国民政府教育部组建了战区中小学教师第四服务团,于12月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贵州省会贵阳。之后,教育部命令教师服务团开办中山中学班,接纳来自沦陷区的学生,由毛国琦负责筹办。
毛国琦先生找到清镇当时的江西会馆所在地“万寿宫”,在说明来意后,江西会馆十分支持,同意将万寿宫借给中山中学班办学。这便是清镇现代中学的开始,即清镇市第一中学的前身。
1942年,原贵州省教育厅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接收中山中学班,并经请示后将正在筹办的清镇县立初级中学与中山中学班合并,定名为“贵州省立清镇中学”。贵州省立清镇中学的建立和发展,正处于抗日战争的中后期和3年解放战争时期。受战争的影响,其间两易校长,办学经费常常捉襟见肘,即使是这样,贵州省立清镇中学依然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继续生存和发展。
清镇解放不久,贵阳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派17军后勤部时任清镇县教育科代科长的军代表王建民,接管贵州省立清镇中学。1950年3月,接管部委任清镇县长尚子端兼任校长,同时将“贵州省立清镇中学”更名为“贵州省清镇初级中学”,原高中部学生全部转入贵阳省立中学继续学习。
上世纪60年代以前,清镇中学的办学经费一直由省教育厅审拨。由于行政区划的频繁更替,加上当时国家正处于恢复和发展的初期,教育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利用。整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纷乱与惶惑,影响了清镇中学正常的发展。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清镇一中的发展出现了新机遇。尤其是在2009年,清镇一中被命名为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全校有教学班80个,学生5124名,教职工335名;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教学设施完备,办学条件较之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每年高考成绩名列贵阳市前列,为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如今,清镇一中国际学校的建成办学更是让学校逐步走上了国际化办学的新征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