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味撒苤

家乡区县: 云南省芒市

     在德宏,在芒市,不管你能不能吃辣,没有吃过撒苤的人机会没有。 撒苤,就是德宏饮食文化的招牌菜,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原创的一道馔品,为傣族所特有。撒苤是傣族话的音译,撒就是凉拌的意思,撒苤大体上是凉拌米线,但是作料就不简单了。傣族人爱吃牛,对牛的利用可以说穷其极.他们杀牛后,会剖出牛肚里的消化液(具体不知道是那个部位)用这种半凝固,暗绿色的物体做主要配料,再加上剁细的小米辣,盐,芫荽,味精,少量的干辣椒粉,半个青柠檬汁,加点凉水拌匀,用煮好的凉米线,牛肚,牛舌头片沾着吃,入口微苦,辣中带酸,回味会有一丝甘甜。 “撒”者,傣语的原意为“生食”或“凉拌”之意。由于历史、传统、地理气候等原因,长期以来,“金撒”(即生食)形成了傣族特有的饮食文化现象。傣族“撒”的种类很多,其中以“撒大鲁”和“撒苤”最为有名。 根据蘸水的不同分为苦撒和柠檬撒。它们的干料都差不多,有熟牛肉、牛肚、米线、圆白菜丝等,柠檬撒的蘸水主要是鲜柠檬汁和碎薄荷叶、韭菜、青辣椒,酸辣可口,但这里要推荐的是苦撒。苦撒的蘸水主要成分是韭菜末和牛肉末。在傣族当地,牛肉末是生的,不过作者在德宏街边的一家饭馆尝试的牛肉末是熟的。 米线的口感非常好,凉凉的,伴随着毛肚的筋道,味道有些微微的苦,但是又吃不出来这苦味从何而来,在回味的时候,还会有些稍稍的甜。如果是在夏天吃,更是一道避暑的良菜。美丽的傣族姑娘介绍说,其实这苦味道是牛苦水———牛十二指肠的胆汁消化液经过滤煮沸晾凉的汁液。她说,很多人因为听说是牛苦水做成,而不敢吃了,其实这道菜在傣族很尊贵,是招待贵客的菜品,如果杀牛不制作撒苤,这牛就白宰了。 远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喜欢吃生的鱼肉,在成语"脍炙人口"中,"脍"字的意思就是切得很细的生肉。而在日本,吃生鱼片更是举世闻名,即便是在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人们喜爱的牛排也不是熟透了的,而是几分熟的。可见,古今中外,人们都有以生肉为主料制作直接食用的美味佳肴的习惯。 在暑热的气候条件下,撒苤既开胃、爽口、消暑,又能补充营养,恢复体力。现在,撒苤的品种多了,有牛撒苤、鱼撒苤、羊撒苤、苦子撒苤、木瓜撒苤等等,但总的还是以牛撒苤为主打,撒苤的原意也是指牛撒苤。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口味日趋多样化,傣味在省城昆明也占有了一席之地,有几家德宏人开办的以傣味、景颇味为主的食馆,生意很是火爆。在昆明翠湖边就有这样一家,每到就餐时间基本上都是客满,据说这家食馆制作撒苤等几道招牌菜的主料都是从德宏空运去的,味道较正宗,即便在德宏也属上上之选。

小叶片(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