蹊跷名吃——“石蛤蟆”水饺

家乡区县: 淄博市博山区

     “石蛤蟆”水饺,制作精良,馅料考究,加工细致。它的造型如同馄饨,呈翘角元宝状,用雪自的面粉制作的石蛤蟆水饺更像一个个银元宝。它以外型美观、皮薄、馅多、味美为特点深受食用者喜爱。

     渊源:

 在20世纪30年代,博山西围箔市街人石玉璞,在商贾云集车马辐辏的上河滩开了一家小饭铺,经营包子、菜煎饼和油粉,其中以包子最为有名,生意兴隆,压倒同行。有同行生起妒忌之心,给他起了一个不吉利的名号“石蛤蟆”。原来,石家饭铺位于上河滩,石玉璞肚大腰圆,有人就给他取绰号石蛤蟆,借用歇后语“蛤蟆跳在热鏊子上——蹦跶不了几天了”。绰号叫响后,人们常说:“走,吃石蛤蟆去!”石掌柜起初心里不是滋味,几个朋友说:“蛤蟆栖息在孝妇河边,财源似水源,这是天意;铺子在河滩,地处南北要道,商贾云集占地利;你为人豁达是人和。还愁不发财?”石掌柜于是就认了“石蛤蟆”这绰号。

     特点:

 石蛤蟆水饺的特点:面皮薄厚均匀,肉精,肥瘦比例适当;馅多,海米、木耳、香油多;外加蒜黄或韭菜,其味道鲜美醇香,肥而不腻。在下水饺时掌握火候,下在锅内不破皮,盛在盘内不粘连。出售时再给顾客一碗加了胡椒的饺子汤,“原汤化原食”,边吃边喝,舒服熨帖。

     与名人的故事:

 解放后,为了保持这一传统名吃,博山饮食界又在观音堂的南首,开设了“石家水饺铺”,并由���玉璞老掌柜亲自传授技术,严把质量关,并经常亲自在门口送往迎来接待顾客。
“文革”期问石家水饺一度断档,博山饮食业为了发扬这一名吃,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于1982 年9月在博山利民饭店恢复生产,风味不减当年,前来品尝的人应接不暇.1983 年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来淄博曾就餐于博山利民饭店,品尝了“石蛤蟆水饺”后赞不绝口,并当场挥毫题词:“博山风味推第一”。

山青院高XX(2015-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