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转香壶
鸳鸯转香壶始于汉代,它碧绿色、古朴典雅、精致美观、古色古香、龙凤图案令人神往,属我国稀世珍品。1987年被收入《世界名牌产品》系列丛书。1988年7月获准参加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第37届尤里卡世界发明产品展览会。曾荣获部颁“全国优质产品”称号,“中国工艺品百花奖一等奖”,“省优秀发明奖”,“省科技成果奖”,“省工艺品金牌金鸡奖”及省市级四十多项奖励。[3]
丝织挂毯
丝织挂毯是以彩色丝线为主要原料,用手工拴结编织的工艺品。丝毯织成后,经过片剪,花纹清晰,丰满秀丽,光泽性好,富有立体感。毯面上的图案像浮雕一样鲜明突出,历经百年不变质。商丘的丝织挂毯,早在1930年旧金山国际博览会上,就以“做工精细、技艺超群、品质优良、式样美观、经久耐用”的特色一举成名。
宋绣
以绣历史名画著称,在中国刺绣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皇室成立了专门的刺绣作坊文绣院,各地选聘的绣工入院授艺,300余名绣女云集京师,刺绣之风一时遍及各地,民间绣户也涌现出许多优秀工匠。据《东京梦华录》(孟元老等著,记载北宋汴梁风土民俗的作品)记载,当时北宋国都开封的大相国寺外有一绣巷,“皆师姑绣作居住”,可谓是一个专业刺绣街,熠熠生辉的精美绣品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走出,把开封城装扮得美丽而又繁华,城内72家大酒楼和千家小酒店的牌额、望子都是绣制的,在灯红洒绿中迎风招展,“街市酒店,彩楼相对,绣旗相招,掩翳天日”,“深街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竟夸华丽。”《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汴梁长卷风俗画)所描绘的北宋历史风俗画卷中,也有不少汴绣的风采。
垛子羊肉
垛子羊肉是睢县回族传统风味小吃,已有200多年历史,椐清真《全羊食谱》记载,垛子羊肉是由回族宫庭御厨多次研究试制而成的一种清真食品,随着清王朝的灭亡,此配方流传民间,睢县垛子羊肉在传统工艺的制作基础上,精心研制、去粗求精,以本地一岁左右山羊肥中之瘦作为主料,佐以人参,老紫寇,当归,香叶,草果,山奈等二十余种中药材,用现代工艺精制成补肾垛子羊肉,可气血两补,相得益彰,垛子羊肉有不腥、不膻、不腻、色、香、味、形俱佳等特点,经过药膳食疗专家鉴定,对糖尿病、高血压、肾虚者有明显食疗作用。[4]
北湖糟鱼
北湖糟鱼是睢县最具特色的地方名吃食品之一,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乾隆年间被列为贡品。北湖糟鱼选择睢县北湖特产200 克左右重的肥嫩鲫鱼为原料,整鱼不去鳞片,剖腹去内脏,经腌制、油炸,放入多种佐料精工焖制而成。其色金黄微带赤,香味浓郁而醇正,骨酥刺烂形不变,鱼肉鲜美营养高。特别适合脾胃气虚引起的乏力、产后乳少以及头晕患者的调补,如产妇、年老体弱及久病体虚者。
焦咯炸
焦咯炸是睢县的独特菜肴。其原料“扎卷”,系精良绿豆、小米泡制磨浆,入锅滩成薄叶,然后叠扎而成。将扎卷切丁过油即为焦咯炸,或淡、或甜、或咸、或糖烧、或醋溜、或袋装,口味不一,用途多择。淡者下汤,其余均作拼盘用之。拼盘时,可摆成各种优美的造型,味鲜可口,清香酥脆,嚼后无渣,清热解毒,色泽金黄透亮。
襄邑抹猪
今日传世名菜“东坡肉”即由“襄邑抹猪”演变而来。苏轼曾与襄邑结下不解之缘,他把“襄邑抹猪”推崇为天下美食之最,苏东坡曾作诗介绍他的烹调经验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襄邑抹猪肉色泽红润,肥而不腻。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
金丝兔肉
金丝兔肉是睢县最具特色的地方传统名特产品之一。金丝兔肉色泽红亮,肉质软烂,香味扑鼻,无草腥味,咸香发脆,清淡利口,鲜香不腻,留味绵长。金丝兔肉是选用1.5公斤以上的野兔制作,工艺独特,卤制精良。该产品富含硒、铁等微量元素,具有滋补、保健功能,更具有美容、健体、延年、益寿之功效。
罗阳豆腐干
罗阳豆腐干是睢县龙王店(集)张家祖传,又称“张家豆腐干”。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顺治年间,张家豆腐干的创始人因生活所迫,外出谋生,学会做豆腐干,归里后集百家之长,精心研制配料制作工艺,逐步形成独特风味,方圆百里闻名。相传康熙皇帝下白云寺时,主持大和尚佛定特意做道罗阳豆腐干菜。在上百道菜中,康熙唯独连声赞罗阳豆腐干“美哉、妙哉!”,每餐必点罗阳豆腐干作为御膳菜。至此,罗阳豆腐干被列入朝廷御餐年年进贡,名声远扬。张家豆腐干做工精细,纯香味美。成品呈深褐色,软硬适口,五香俱全,鲜美可口,营养丰富,取而食之,嘴嚼起来筋而不硬,愈嚼愈香,回味无穷。成品可存放半年,且味色不变,是馈赠亲友之佳品。
特色农产品
花生
明末清初,睢县开始种花生。花生果既是一种重要的油米作物,也是人们喜爱的副食品。睢县北部多为沙壤性土地,是花生的主要产区。。花生仁营养丰富,滋味香美,可制成各种糕点、糖果和酱类。它既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出口创汇物资。睢县所产花生仁,粒大,色艳,品质优良,在国际市场上信誉很高。睢县办起了不少小型花生制品厂,所生产的花生制品走俏国内外市场。
芝麻
睢县盛产芝麻,出小磨香油,在历史上享有盛誉。芝麻在国计民生和种植业中历来是占有优势地位的经济作物,用芝麻为原料生产的小磨香油,水份低、香度浓、味纯正、色香味俱佳,含饱和脂酸16.9%,油酸37.5%,亚油酸46.8%。长期食用,对防止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有良效。芝麻香油营养丰富,风味独佳,深受消费者欢迎。
棉花
据《中国通史简编》记载:“公元59年(东汉明帝时),襄邑(睢县)织工发明织花机。”《西京杂记》载:“织花机的发明者是陈保光家,其妻传授织法。”可见植棉纺纱的历史距今已有1900年。棉花除棉纤维供纺织工业生产利用外,副产品棉短绒是战略物质的重要原料。棉籽可以榨油,含油量在17—22%之间,是食用油之一。棉壳、棉籽饼既是牲畜优质饲料,又是优质有机肥料。棉壳在工业上有重要用途。棉杆皮相当于三、四级黄麻,可用来造纸,棉根皮可制药。
烟叶
睢县所产烟叶外观质量好,内在各种化学成分协调,香气足,吃味正,刺激小、燃烧性强。烟叶为睢县主要经济作物。种植烟叶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也是县重要的财政支柱。睢县每年种植烟叶4000多亩,种烟乡镇5个,重点种烟村12个;200亩以上方田6个,100亩以上亩方田15个,亩产150公斤,亩产值1800元以上。部分规范套作的烟农亩综合效益达2200元以上。
马泗河西瓜
马洒河西瓜瓜皮薄肉沙纤维少,汁多味醇含糖高,远销郑州、开封、商丘、焦作、北京等地,曾参加国际评瓜会并获奖。马泗河西瓜栽培历史悠久,清朝以来一直是贡品。乾隆时(1790一1975)贡士王祖恢在《浮香阁轶闻绝句》中,曾讴歌马泗河的西瓜:“水晶瓜嚼味如冰,甘脆炎天绿玉凭。酒渴梦回怀想切,东陵遗种在匡城。”马泗河在匡城西北三公里外,每年种植面积在1500亩左右,高产可达3000公斤以上。马泗河西瓜的瓜瓤,瓜籽、瓜皮均可入药,能消署解热利尿,对高血压、肾炎、浮肿、膀光炎,糖尿病等有一定疗效。
泡桐
睢县号称“泡桐”之乡。泡桐是睢县速生用材树种,分布广,成材快,属于间歇接杆型,树冠常是两层,叶面光滑,花序呈圆锥状,花冠为淡紫色,很少结果,一般10年成材。全县农桐间作面积85万亩,人均12株。泡桐经济价值很高,是睢县传统出口产品。具有导音性能好、导热系数小、耐湿、耐腐、耐磨、耐酸、耐火等特性,而且纹理美观,色泽明亮,质软易加工。看睢州大地春天紫花如云霞灿烂,香气四溢;夏天浓荫广布,绿染城乡;秋天嫩霜初抚,落木无边;冬天瑞雪银装,疏落有致,一派园林景色。
杨树
杨树是睢县栽培历史悠久的树种。种类繁多,主要有箭杆杨、小叶杨、加拿大杨、意大利杨等品种。其主要特点是树干通直高大,树姿雄伟挺拔。杨树是速生树种之一,一般直径生长每年可以达到3公分以上,树高生长每年3-4公尺。因此,5—6年生的杨树就可以作为制浆的原料材。长到10-12年就可以作为胶合板材之用。另外,杨树木材也可作为建材,以及刨花板、纤维板、包装材和火柴材等等用途。
袁家山 折叠
又称小蓬莱,在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睢县城东南隅,是一处全国罕见的明代船形建筑群道场,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袁家山建成后,数百年来的府州县地图均有登录。清初《道藏辑要·在陆肇祥》所载:“襄邑(睢县)有袁家山,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在陆园地也。上供长生大帝及八洞仙祖圣像,皆飞现云中。前后壁之间,留题圣迹颇多。……而晚尤爱道,故于在陆园崇建殿宇数重,至今灵应昭然焉。” 袁家山建于明代天启末年(1627年)袁可立致仕之后。“当司马公(袁可立)在前明时,宦历中外,逮乞休归田,筑别墅、池林、山榭,逶迤十余里,不绝名花美石,极一时之胜”(袁可立四世孙《袁任墓志铭》)。袁家山的建造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袁可立乘舰船出海与后金军(一说倭寇)作战,战船行至大海中间,忽然狂风大作,恶浪掀天,昏暗中恍惚吕洞宾现身于袁尚书面前,袁尚书祷告保佑,煞时风平浪静,一仗取胜。袁尚书归里后大兴土木,仿照自己打造的大型船舰形制,取蓬莱阁侧险之势,建袁家山以还原。由于建在水中,地势颇高,世称袁家山。袁家山的建造很有气势,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后建望月台,数百年不减雄伟壮美之色。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州范阳洵率幕僚大修袁家山,"复于庙外依山傍水,植桃柳数百株",有诗赋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鸣剑兮鹤唳青天;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苍生兮亿万斯年”,由此可想见袁家山当年之盛。昔日的袁家山道场每年农历四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尚有规模盛大的庙会,尤其是四月十四日吕祖诞辰日礼节最盛,吸引着周边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王铎《甘露台》、田兰芳《逸德轩文集》、状元彭定求《道藏辑要》、总统徐世昌《晚晴簃诗汇》等文献均有明确记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