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快新兴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30年改革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新兴坚持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毗邻珠三角的区位优势,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发展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的产业,实施“三化一游”(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发展旅游业)发展战略,坚持“工业立县、项目兴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全市发展的先行区。至2008年,新兴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68亿元,同比增长12%,是2000年的3.38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512元,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均排在全市首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3亿元,在全省67个考核县(市)中排第14位。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是全国最大的不锈钢餐厨具生产和出口基地及“中国不锈钢餐厨具之乡”;以温氏集团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集群较发达,“公司 农户”的“温氏模式”辐射影响全国,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以禅宗文化和温泉为主体的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广东省旅游强县和珠三角居民朝圣、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凉果加工基础较好,是“中国果品加工之乡”。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建成了一批交通、通信、电力、水利及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创业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双转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保障等事业较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走在全省前列,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成,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镇职工人均工资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全市前列,城乡社会和谐稳定。先后获得“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县”等称号。新兴县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兴县30年来改革发展的成就证明,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兴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尤其是外需萎缩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对新兴县未来跨越发展形成压力。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对资源要素争夺加强,区域经济竞争激烈,给新兴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新兴县域经济总量不大,与珠三角的差距还很大;新兴周边地区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使新兴县当好融入珠三角及实现跨越发展的排头兵压力增大;工业化水平不够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竞争力较弱;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镇仍较落后;城乡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承载项目发展的载体弱;社会事业水平有待提高,统筹城乡发展任务繁重,人才较缺乏,使跨越发展难度较大。
另一方面,新兴也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产业格局正经历新一轮“洗牌”,国际产业仍继续向亚太地区转移,新兴在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背景下仍面临许多发展机遇。中央关于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振兴发展和绿色增长,扩大内需,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有利于新兴县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国家颁布的《珠三角纲要》明确提出以珠三角辐射带动环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已作出推动珠三角产业和劳动力向环珠三角“双转移”的战略部署,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及扶持粤西、粤北等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要明鹤兴”一体化发展已启航,这有利于毗邻珠三角的新兴率先融入珠三角,实现科学发展和加快发展。全市已吹响跨越发展的号角,新兴是全市发展的排头兵,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已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特色产业较突出,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发展空间广阔,后发优势明显,干部群众积极性高,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
(三)加快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在新形势下,新兴要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走符合新兴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升级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既是新兴继续当好全市发展排头兵战略抉择,也是全面融入珠三角及缩小同珠三角差距的必然选择。加快新兴改革发展,有利于新兴发挥自身优势,凸显特色,集聚资源要素,加快壮大经济发展实力,当好云浮跨越发展的排头兵;有利于新兴统筹区域与城乡、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改善民生,提高新兴科学发展水平,促进云浮建设广东富庶文明的大西关;有利于承接珠三角地区的辐射,促进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更好地带动环珠三角融入珠三角发展及参与区域经济分工合作;有利于实施体制机制创新,为建立实现山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新思路,为全省山区县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新经验,为全市创建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作出贡献。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抢抓发展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全面贯彻落实《珠三角纲要》、《云浮纲要》,实施跨越发展、特色主导、集聚优势和城乡协调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动融入和对接珠三角,大力推进“双转移”及“要明鹤兴”一体化,优化发展环境;深化“三化一游”发展思路,引资聚才,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绿色增长;坚持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争当全市率先融入珠三角及实现跨越发展的排头兵,努力创建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县。
(二)战略定位。
争当融入珠三角及实现跨越发展的排头兵,打造中国禅宗文化之都。
——全国县域特色经济强县
走珠三角延伸发展的特色产业发展道路,聚集县内外优势资源,建设特色产业集群体系,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建成全国县域特色经济强县。做特做大工业,打造全国重要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珠三角产业转移重要基地和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做特做强农业,打造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全国畜牧业产业化示范中心和全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中国禅宗文化之都
加快以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为龙头的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完善文化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全省文化旅游基地,建设全省旅游综合改革发展示范县和华南地区旅游名县,打响立足珠三角、影响省内外、辐射东南亚的“禅宗六祖文化”和“温泉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文化旅游的档次和品位,成为中国禅宗文化之都。
——全国宜居城乡示范县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加快新农村建设,完善和提升城镇功能,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保护好优良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发展的宜居城乡。推进县域农村改革发展先行先试,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新机制,加快土地等各项制度改革,实施“三规合一”,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构建城乡统筹的福利型社会,争当云浮市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的排头兵,建成全国宜居城乡示范县。
——广东富庶文明大西关的先行区
坚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重,统筹资源与环境、城乡与区域、经济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好”的发展前提下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率先走出一条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城乡协调和生态文明的符合新兴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成为云浮市建设富庶文明大西关和对接珠三角、沟通大西南的先行区,成为珠三角带动环珠三角加快发展的示范区,成为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县。
(三)发展目标。
两年小变化(2009—2010年)。到2010年,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对接珠三角步伐加快,“一二三四”(一中心——全国畜牧业产业化示范中心,两基地——全国重要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和全省文化旅游基地,三大重点开发区——新成产业转移园、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和东方广场,四大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不锈钢为重点的制造业、文化旅游和城镇服务业产业集群,下同。)重大项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发展环境逐步优化,经济增速超过珠三角平均水平,城乡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基本覆盖城乡,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县GDP达118亿元,人均GDP2.65万元(按2008年平均汇率1:6.95计算约折合3813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达30:38:32;城镇化水平达到50%。
五年中变化(2010—2015年)。到2015年,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融入珠三角发展,“一二三四”重大项目工程基本建成,新一批重大项目工程加快推进,“一心两城三大发展区”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环境明显变优;特色支柱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增速超过珠三角平均水平,成为全省特色经济强县;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绿色宜居城乡基本建成,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县GDP达250亿元,人均GDP达5.3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达22:43:35;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2010年翻一番,城镇化水平达到60%。
十年大变化(2010—2020年)。到2020年,基本建成宽裕型小康社会和初步实现现代化,基本达到珠三角平均发展水平。科学发展格局形成,全面融入珠三角,综合发展环境优化;特色产业集群体系基本建成,经济实力增强,成为全国县域特色经济强县;“一心两城三大发展区”格局形成,绿色宜居城乡建成,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城乡经济社会面貌大变化,在“要明鹤兴”一体化中实现进位,在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及建成富庶文明大西关中发挥排头兵作用。全县GDP达500亿元,人均GDP11.0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达13:50:37;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是2010年的4倍,城镇化水平达到70%。
(四)实施四大发展战略。
——跨越发展。按照工业立县的思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主动融入、依托和服务珠三角发展,外联内聚,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着力优化载体、产业和机制,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推进绿色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在“要明鹤兴”一体化中争取进位,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达到珠三角平均发展水平。
——集聚优势。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县域优势资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创新精神推动“双转移”工作,广泛吸纳外部资金、技术、智力等资源向优势载体集中,促进同一行业的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及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集群效应,夯实当好跨越发展排头兵的坚实基础。
——特色主导。走珠三角延伸发展的特色经济道路,集中力量打造好产业发展载体,以特色产业为主导,以产业低碳化为方向,大力吸纳珠三角及国内外产业转移,做大做强产业化农业、不锈钢制品业、文化旅游业等特色支柱产业,打造特色品牌产业和企业,构筑与珠三角错位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体系,有效带动县域特色经济加快发展壮大。
——城乡统筹。率先推进全县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和城乡“三规合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培训和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和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建成绿色宜居城乡及实现科学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