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文化为什么能走向世界?李白的诗歌及其表达的李白精神之所以受到世界进步人类的欢迎,是因为它能对在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的解决作出贡献。近百年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物质财富巨大增长,但另一方面又出现了物欲横流、精神空虚、道德水准下降,国际上的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使战争、骚乱不断发生。特别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出现了全人类的生存危机。面临这些问题, 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要在东方寻求人类生存的智慧。1993年, 世界宗教大会在美国芝加哥举行, 大会发出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认为人类若没有一个伦理方面的基本共识, 迟早会走向混乱, 不可能有全球性的美好的秩序。大会通过了两条伦理金律:一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是人道原则,把人当作人,尊重人的价值,使人与人和谐相处。面临全局性生态环境危机,西方兴起了环境伦理学,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类对自已的生存环境承担起道德义务和责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未来的全球化的社会,应当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早在我国先秦时,儒家和道家的奠基人就已经提出来了。他们的“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物我一体”等思想,正是闪烁着东方文化的生存智慧。现代西方人提出的“伦理金律”实际上就是中国儒家的伦理观。李白吸收了儒家和道家文化的精华,在他的诗歌里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李白的理想是“使寰宇大定,海县清一,”“海晏天空,万方来同”,“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使天人晏安,草木繁殖。”也就是使天下太平,各族、各国的人民和谐共处,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李白写了不少诗歌,强烈反对破坏这种和谐的非正义战争,如在《战城南》中,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指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己而用之。”在《古风》第三十四中揭露了对少数民族发动的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主张“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也就是罢兵息战,偃武修文,用和平的手段解决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是争取人类的和平与进步,李白诗歌当然会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欢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