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油纸伞

家乡区县: 泸州市龙马潭区

泸州油纸伞是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泸州市位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度带,雨水充足,竹木资源丰富,具有400多年的油纸伞生产制作历史,2008年江阳区政府把“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中央电视台曾专题采访报道。

伞骨选用蜀南竹海等地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老楠竹,韧性大、弹力强,并经防霉、防蛀等工序处理;伞面选用拉力强的特制手工棉纸,伞面手工精绘彩图,如花鸟、人物、山水、风景等,并在伞面刷上绿色环保的特制熟桐油,桐油伞具有极强的紫外线过滤功能,不论日晒雨淋,都不破裂、不褪色、不变形,经久耐用,生态环保。

红军长征在泸州叙永、古蔺、赤水等地转战时期,红军后勤总部曾专程在泸州购买大红伞做雨具。我国著名的开国元帅朱德、刘伯承曾在泸州驻军过,对泸州油纸伞情有独钟。1962年,朱德到泸州考察时,还询问过油纸伞情况,当时泸州军区还订购了10把油纸伞送给了他。抗美援朝时期,后勤总部曾在泸州下达50万把红伞的任务支援前线,在大旺场杨丙生的带动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后勤部曾发给奖金二百万元(当时一万元相当于人民币一元)。

第二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传承了400多年的泸州油纸伞以平均每天上百把的速度被一抢而泸州油纸伞

空。差点濒于失传的泸州油纸伞在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立即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一把油纸伞反复撑收3000次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伞顶五级风中行走不变形。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把完全保留着全手工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泸州油纸伞几乎毫无遗漏地承袭了中国传统的制伞技艺。

据在川黔交界处的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第六代传承人毕六福介绍:“制作完一把伞,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需要半个月。”从开料起到制作完毕,一把伞要经历9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种工具。“最关键的是还得看天气,太阳大了不行,阴雨绵绵也不行。”气候主要会影响伞骨的成型和纸面的平整,造成弯曲或起壳。自从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后,分水油纸伞厂伞厂那座上百年历史的老宅院子里,到处都是竹竿、彩线和半成品伞,浓浓的桐油味道弥漫在空气中。

2006年9月,分水油纸伞列入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3月,四川省将分水油纸伞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3月,泸州市将油纸伞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成功获得批准。分水油纸伞的传统技艺和历史文化价值获得了认可。毕六福被推举为代表性传承人。

分水油纸伞成功申遗后,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注册“六福”为分水油纸伞的品牌。在国家、省、市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短短三年,分水“六福”油纸伞“五进”央视: 2007年走进央视经济频道《金土地—希望快车》栏目;2008年走进央视《希望英语》栏目;2009年央视十频道制作了3期油纸伞专题片,分别在《中国手艺》、《年轮—风雨桐香》、《天涯共此时》等栏目强势推出。今年,分水油纸伞参加了2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刘云山、李岚清等二十多位国家领导人观看了分水油纸伞展演,对这一古老而精湛的手艺赞不绝口;6月,分水油纸伞参加了成都第二届国际非遗节。

分水“六福”油纸伞还屡次登上国家、省、市报刊,先后数次到深圳、上海、平遥古镇等地参加大型展演,大大提高了分水“六福”油纸伞的知名度,增大了分水“六福”油纸伞的同比销售额,有力地推进了分水“六福”油纸伞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

分水“六福”油纸伞油纸伞,在四川省旅游产品评比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和优秀奖,产品畅销法国、英国、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广大用户和旅游者喜爱。

flames火蓝(2015-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