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之酒文化

家乡区县: 四川省宜宾县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从兴文县、珙县、南溪县、长宁县、江安县挖掘出的2000年前的汉代岩墓和出土的石棺上,雕刻的浮雕就有酒文化内容。1984年7月,在宜宾县横江镇出土的酒器“蝉纹青铜爵”,据考证为战国时期所铸造。这些生动的文化遗存,说明在那个时候,宜宾建城以前的酿酒业和酒文化,就已经成长了1000多年,佐证了宜宾是中国酒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酒文化的先锋”。

在宋代,宜宾的酿酒业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 据宋代《熙宁酒课》推算, 北宋时戎州的酒课是5000贯, 年产量达到了522500斗。   宜宾五粮液
宜宾五粮液

到600年前的明代,宜宾的酿酒工艺日臻完善。在宜宾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出现了商业性的手工作坊--糟房,从清末到民国,糟房多达12家。宜宾的“杂粮酒”远近闻名,以至后来成为五粮液的前身。在宜宾城沿江一带, 尚保留有300-600年历史的老糟坊, 如“温德丰”、“德盛福”、“长发升”、“张万和”等。

据统计,至今宜宾大小酒厂有 200多家。不仅有曲酒,也有单粮酒;不仅品牌众多,而且名酒荟萃。

宜宾的酒和酒文化融会在民风民俗之中,且丰富多彩。“无酒不成席”,酒成了人际沟通和文化传播的载体。亲朋好友聚会离不开酒, 节日庆典离不开酒, 经济文化交流更是离不开酒。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要摆酒, 生日要请寿酒, 生孩子要请满月酒, 农村栽秧打谷要喝酒等。至今, 在川南农村还存在着传统的“摆酒”风俗。农村的婚庆嫁娶、修房造屋等喜事,一般都选择在冬季农闲期间举行,在这段时间的吉日, 特别是农历逢“九”日、逢双日, 便是请客的最好日子。中午时分,开始摆酒。有的人家房子小, 喜酒便从堂屋一直摆到院坝,又叫坝坝酒。酒至半酣,新郎、新娘一一向宾客敬酒。此时, 酒席上的劝酒声、猜拳声、咏诗作对的祝福声不绝于耳, 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这样的流水席至晚方休。

Anna_zdy(2015-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