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县历史文化

家乡区县: 睢县

      睢县位于黄淮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植被丰富,降水适中,十分适于人类生存。早在史前时期,这里就是中华民族先民生息繁衍之地。目前在睢县境内发现的史前古文化遗址以河南龙山文化类型为主,如位于蓼堤镇周龙岗村的周龙岗遗址、位于周堂镇乔寨村的乔寨遗址和位于县城北5公里处的王庄遗址等。河南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古文化,其年代据C-14法测定约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从周龙岗等遗址中出土的器物可以推断,当时居住在睢县一带的古人类尚处在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生活用具则主要为陶器和骨器。制陶业已相当发达,陶器多为轮制,故较精致,种类也较多。在周龙岗遗址中并发现烧制陶器的陶窑遗迹。学术界一般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已进入我国古史中所说的夏代。殷商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在睢县发现多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位于平岗镇岗下坡村和犁岗村之间的犁岗遗址。该遗址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厚,内涵丰富,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也有少量青铜器。两周秦汉时期的墓葬、遗址亦多有发现,出土文物更加丰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睢县境内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大都具有时间跨度长、不同时期和类型的古文化遗址累积叠加的特点。如在周龙岗遗址中发现有年代更早的属于仰韶文化(距今5000~7000年)的彩陶陶片。在乔寨遗址中既有河南龙山文化遗存,又有殷商文化遗存和汉代墓葬。在犁岗遗址,殷商文化遗存和两周文化遗存及汉代墓葬并存。这一特征显示出睢县境内各个时期的古文化有着很强的连续性,也表明睢县一带自远古以来,人类活动从未中断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睢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西周初年封商族后裔微子启于宋(今商丘市睢阳区南),睢县一带属于宋国。由于这里地处宋国西部边陲,与齐、鲁、郑、卫、曹、许诸国邻近,因而成为春秋时期诸侯间盟会征伐的场所。“春秋五霸”中的首位中原霸主齐桓公先后在首止(在今睢县城东南5公里处)、葵丘(今睢县北部)大会诸侯,主持订立盟约,史称“葵丘之盟”。盟约规定:各国之间不可堵塞水源,不能阻碍粮食流通;各国君主不得更换嫡子,不可随便杀死大夫;各国要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原来相互龃龉的诸侯国自盟约订立后言归于好等。“葵丘之盟”对于促进中原地区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齐桓公死后,宋襄公继起,试图称霸中原。而其时崛起于江汉之间的南方大国楚,亦有北进问鼎的野心,于是形成宋楚争霸的局面。宋国是弱小国,宋襄公虽欲称霸,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便打出“仁义”的旗号,以图笼络中原诸国共同抗楚。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的军队战于泓水(今睢县东南与柘城县交界一带),宋襄公讲究所谓“仁义”,坐失良机,一定要待楚军渡河列阵就绪,才下令进攻,结果被强大的楚军击败,宋襄公本人也身负重伤,翌年不治而死,其霸业随之灰飞烟灭。宋襄公死后,葬于襄陵(一称襄台,在今睢县城湖湖心岛东北隅)。睢县一带遂成为宋国西部的重镇,“襄陵”之名,屡见于先秦古籍中。泓水之战后,宋国日渐衰弱,四周土地为强邻不断蚕食鲸吞,到战国初期,西部襄陵一带被并入魏国,成为魏国都城大梁(今开封市)东部的重要屏障。《史记•魏世家》: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诸侯围我襄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古本竹书纪年》系此事于惠成王十七年)。又,襄王十二年(公元前307年)“楚败我襄陵”,皆指今睢县县城一带。
从襄邑到睢县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大兴郡县之制,初于承匡置县(承匡一名承筐,即今睢县匡城村),后以承匡“卑湿”,乃东移县治所于襄陵,并改县名为襄邑。故睢县建置历史为2200多年,是河南省最古老的县之一。西汉沿袭秦制,仍称襄邑。西汉末外戚王莽“改制”,改襄邑为“襄平”,东汉初仍称襄邑。自西汉以来,襄邑以其文化发达、丝织业极盛而闻名于天下。两汉襄邑北有睢水,南有涣水(二水宋金以后因黄河南泛湮为平陆)。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引《陈留风俗传》谓:“睢涣之间出文章,天子郊庙御服供焉。”又旧志引《绘水述异记》云:“睢涣二水波纹皆成五色,其人多文章。”这里“文章”用其本义,即花鸟虫鱼的图形。丝织品上织出花鸟虫鱼五色图案者称为“锦”。东汉著名学者许慎作《说文解字》释“锦”字曰:“锦,襄邑织文也。”清代段玉裁在此条下注引《汉书•地理志》云“(襄邑)县有服官”,又引司马彪《舆服志》云“襄邑岁献织成虎文”,指出许慎是“以汉法释古,谓若今之襄邑织文,即经典之锦文也”。据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成果,两汉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要比20世纪温暖湿润,非常有利桑树的成长,使丝织业的繁荣成为可能。据史书记载,两汉时期朝廷在齐郡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陈留郡襄邑县(今睢县)设置名为“服官”的官署,即管理织造宫廷服饰的机构,其主管官员称为“长”和“丞”。临淄的产品为缯帛,襄邑的产品则主要是锦绣,故许慎以“襄邑织文”来解释“锦”字,而扬雄《魏都赋》中有“锦绣襄邑”之句。今睢县城湖西北隅有汉代濯锦池遗迹,旧志谓:“盖(汉)邑之善锦者环池而居,故得名焉。”以上所引可证明汉代襄邑丝织业盛况。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亚洲大陆气候由温暖转为寒冷,黄河流域为战乱所残破,曾经极盛一时的襄邑丝织业也随之凋零。隋统一南北后,开凿大运河通济渠来沟通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流域,此后数百年通济渠(也称汴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襄邑适当通济渠中段,因而再度繁荣起来。北宋以汴京(今开封)为京师,以开国皇帝赵匡胤发迹之地宋州为应天府(称为南京,今商丘市睢阳区),襄邑地处两京之间,引起一些文人墨客的流连。著名诗人陈与义(号简斋)在乘船途径襄邑时写下脍炙人口的《襄邑道中》一诗。苏轼更与襄邑结下不解之缘。他曾把“襄邑抹猪”推崇为天下美食之最,今日传世名菜“东坡肉”即由“襄邑抹猪”演变而来。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打着“新党”招牌的章惇拜相执政,持“旧党”立场的苏轼受到打击,被贬为英州(今广东英德市,在当时属偏远荒僻之地)知州,乘船南下赴任途中遇大雨留宿襄邑,住在县城西北隅乾明寺,应当地人士之请,手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并作后记述其原委。后襄邑人特将其手迹刻石建亭,名曰“宝墨亭”。两赋书法被后世推崇备至,视作“东坡书法之冠”。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鉴于崛起于北方的女真人政权——金显示出南侵的野心,朝廷感到有必要加强京师周围的防务,于是在汴京四周设置四个“辅郡”:颖昌府(今许昌市)为南辅,郑州(今郑州市)为西辅,澶州(今濮阳市)为北辅,升襄邑县为拱州称东辅。四辅郡各派重兵驻守,以拱卫汴京。拱州下辖考城(今民权县西北一带)、柘城、太康、宁陵、楚丘(今山东省曹县)五县。由县升州,表明北宋时襄邑的经济繁荣和战略地位已非寻常的县可比。汴京为金人攻陷后,宋室南渡江南,金改拱州为睢州,以境内旧有睢水,故名。睢州以襄邑为附廓(州治所在地),下辖考城、柘城。金代名医张子和(名从正),史书称其为“睢州考城人”,或径称其为“睢州人”,即是因金代考城县本为睢州所辖之地。元袭金制,仍设睢州,辖襄邑、考城、柘城三县。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升归德州(今商丘市)为府,睢州及其所辖二县改属归德府。清沿明制,睢州为不辖县的平州,是河南省九州之一。中华民国二年睢州改称睢县。

栀子花开(2015-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