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博物馆文化惠民侧记

家乡区县: 内蒙古兴和县

翻开厚重的历史,我们知道,是大清康熙年间的那次四部六旗的会盟才有了“乌兰察布盟”这个响亮的名字。如今,350多年的风雨洗礼已让昔日的乌兰察布盟告别了古驿道那难耐的寂寞,还有大漠边关那孤独的驼铃,崛起成为了今天这个被誉为“塞外明珠”的美丽山城———乌兰察布市。

无庸置疑,乌兰察布的历史是厚重的,厚重的历史无疑也就拥有着厚重的灿烂的文化。那么如何让乌兰察布厚重灿烂的文化真正走近广大群众,让博物馆的藏品真正惠及广大公众?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全体干部职工,用他们辛勤的劳动和真情的付出对这个问题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和回答———

乌兰察布市博物馆的前身是乌兰察布盟文物工作站,长期以来,考古研究一直是他们的工作重心。他们做得很多,说得很少。因此,不要说外地,即使是乌兰察布市本地人对博物馆也鲜闻其名,知之甚少。

2010年底,为了提高全市的文化软实力,市委、政府在集宁新区为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建设了新馆。新馆建成以来,他们一改“象牙塔”式的工作模式,鲜明地提出了“把博物馆打造成乌兰察布市的人文名片和形象窗口,打造成乌兰察布人的情感地标和精神家园”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服务受众为最高宗旨,以文化传播为首要职责,以扎实的科研工作为支撑,以丰富的文化产品为载体,以藏品为生命线,以人才为动力源”的工作思路,紧扣“活”字做了一篇又一篇别致新颖的文章,让以往“宅”在博物馆的历史文物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真正做到了让文物贴近受众,让文物服务受众,让文物惠及受众。

广集:为有源头活水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足的文物藏品,顶尖的大师也做不出脍炙人口的地域历史文化大餐。

博物馆新馆建成伊始,市委、政府就把丰富馆藏作为博物馆建设的基础工程,大力扶持。2009年以来,市委书记王学丰,市长陶淑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云淮,副市长王芳等市委、政府的领导多次深入博物馆现场办公。2011年,尽管市财政还不宽裕,市委、政府就做出决定:今后每年由市财政划拨300万元,作为市博物馆的文物征集专项资金。

关心就是命令,支持就是动力。几年来,博物馆领导班子始终把藏品作为博物馆建设的生命线,积极在拓展馆藏、征集精品上求突破。一搬入新馆,他们就按照“围绕陈列大纲,满足展出急需,优先选择具备唯一性的精品”的征集思路,成立征集组织,制定征集方案,创新征集方式,组织人员深入古玩市场,走乡串村,面向社会广泛搜集线索。先后征集文物线索6000多件,召开由资质专家参加的鉴定讨论会20余次,征集文物1673件。目前,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存有藏品5667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63件,二级文物461件,三级文物260件。有距今成万上亿年的古生物化石,有反映人类文明星火的新石器时代遗物,有见证历代北方草原部族在乌兰察布地区繁衍兴替的生产生活用具,有勾勒中国北疆经营史的长城边塞文物,也有保存完好的千年契丹女尸等等,都打着乌兰察布地域文化的鲜明烙印。特别是西汉早期的虎衔鹰金饰牌、北魏时期的步摇冠金饰件、辽代的白瓷瓜棱提梁壶、元代的蟾蜍形砚滴、清代的乌兰察布盟长印等藏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深挖:要给受众一碗水,必须先有一桶水

2011年初,上级任命王新宇同志为市博物馆的负责人。第一次馆领导班子会议上,他就一语激起千层浪:“博物馆就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车间,为广大受众奉献优质的文化产品,大力传播乌兰察布优秀的地域历史文化,是新一代博物馆人义不容辞的使命。要给受众一碗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讲好乌兰察布故事,仅有丰富的藏品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一定要加大学术研究的力度,深挖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如果我们昏昏,公众就难以昭昭。”

从此,科研兴馆就成了博物馆建设的一条铁律。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基本陈列是博物馆建设的灵魂,也是博物馆文化惠民的主产品。如何才能研制出具有浓郁的乌兰察布特色的展陈作品,是对新一代博物馆人的重大考验。

不熟悉博物馆的人可能会想,文物陈列还不简单,把文物一件一件摆上不就完了?

凡内行的人都心知肚明:打造出不俗的基本陈列绝非易事!就象拥有丰富的词汇不一定就能写出好文章一样,藏品丰富与精彩的陈列作品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其实,陈列是创作,是一部以文物为文字的史诗,绝不是坛坛罐罐的简单堆砌。不但要有艺术性,还要有思想性和独特性。

为了让基本陈列有灵性,有个性,全馆上下很快掀起了学术研究的热潮。他们在全馆开展了学术研究竞赛,设立了学术研究专项奖励基金,制定了学术研究奖励办法。选送业务骨干到北大等全国著名高校做访问学者,与吉林大学联合举办考古学和博物馆学学历提高班,定期举办文博论坛。目前,共举办文博论坛5届,吉林大学教授朱泓、彭善国,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曹永年等一大批国内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学者亲临论坛,讲学传道。他们还采取借鸡生蛋的办法,先后邀请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丽、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原、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川英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主任吴来明等一批国际国内的文博专家,依据本馆的馆藏广泛开展科研协作,深入解读乌兰察布地域历史文化,有效地提升了本馆的学术研究能力。目前,全馆先后有2人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有1人取得研究馆员职称(正高),9人取得副研究馆员职称(副高),20人取得中级职称。

heartbeatpark(2015-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