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虞姬墓

家乡区县: 安徽省萧县

      虞姬墓历尽千年,时坏时修。墓侧曾建有虞姬庙,庙内塑有项羽、虞姬像,人物造型极为生动。虞姬柳眉杏眼,明眸皓齿;项羽气宇轩昂,刚强剽悍。塑像四周,诗词歌赋的石刻林立。在唐宋年间,灵璧作为京师通往东南地区的必经之道,文人墨客往往三五成群到虞姬墓前凭吊揽胜,然后吟诗填词以发思古之幽情。

园内有陈列室,陈列室采用砖木结构,粉墙小窗,青灰色小瓦,内进雕梁画栋,结构巧妙。室内陈列着垓下和虞姬墓中出土的文物、有关的史料和诗词歌赋。园内还有一幅对联,颇为伤感:

虞姬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

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虞姬墓就在墓园门一侧,不足2米高的土丘,被低矮的石垣环护着。墓前刻有“西楚虞姬之墓”六个大字,墓旁有明代所立虞姬墓碣,还有清代所立重修虞姬墓碑,全都是大理石的。然而,墓丘和碑碣看上去都是新的,全然没有久经沧桑的痕迹,原来,文革期间,碑碣都被砸碎,墓丘全被铲平——虞姬何罪?今人何仇?为什么要对2000多年前自杀的弱女子掘墓辱尸呢?为什么乡人不感到虞姬是乡里的骄傲而要如此凌辱呢?——1980年,灵璧县领导认为虞姬墓是楚汉战争的遗迹之一,正式确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拨出专款,依照原样,重修了墓丘,并用县内所产大理石,重刻了墓碑和明清碑碣,还将附近闲散土地并入墓区,形成一座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墓园,并将墓园划分成两个部分,东部为墓区,西部修建了花圃凉亭,作为游人休息喝茶的地方。从而使虞姬墓成为一处旅游景点。

       二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最后决战,就在灵璧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进行的。那位著名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项羽,就在这里发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仰天长吟。跟随项羽南征北战的绝代佳人虞姬,面对四面楚歌,兵败如山倒的绝境,唱出了“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悲歌,随后拔剑自刎而死。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虞姬容貌美丽,性情温柔,知书达礼,深得项羽喜爱。公元前202年,项羽率兵突围,败在垓下(今灵璧县沱河北岸),被刘邦率领的汉军团团围住。刘邦采用“四面楚歌”置疑兵阵,瓦解楚兵军心,致使项羽中计,导致全军覆灭,演出了令人肝肠寸断的“霸王别姬”悲剧。

       相传,虞姬自刎后,项羽带着她的尸体,向南驰走,不料汉兵追至,项羽无可奈何地丢下了虞姬的尸体。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霸离铺”意指霸王别姬之处。项羽突围后,虞姬的尸体被来不及突围的楚兵移葬于“霸离铺”东2.5公里处,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虞姬村”,两处自得名以来,至今沿袭不变。

特色景观 

      “桃开白花世间稀,松桃拥抱是一奇”。虞姬墓前,两株桃树枝繁叶茂、花团锦簇,白色的花瓣随着柔和的春风飘零满地。几株葱郁的松柏拥抱着桃树,像是迎接久别的新娘。看门的老者介绍,这桃树开出的的白花,虽然茂盛,但是结出来的果子却苦涩难咽,似乎连桃树也同情起这位千古佳人,味也苦涩了几许。

      “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墓前石碑刻有的这副对联,似在向人倾诉着这个千古悲风的故事。就这样,虞美人看花开花落,面向黄昏度过了无数个日夜晨昏。墓上,几棵小桃树,几株小草皆在随风而动。

       沿着小路,来到陈列室,虞姬和项羽的黑色雕像映入眼帘。虞美人静卧在大王的怀中,手中依然握着那自刎的龙泉宝剑。

       公元前二0二年,项羽与刘邦逐鹿中原,项羽被围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兵困粮绝,刘邦、韩信等合兵围之。项羽自知众寡悬殊,心中惶恐不安。虞姬献舞进酒,是时忽闻楚歌四起,知军情突变,乃饮酒赋诗云:“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以歌和项羽,“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刎颈以别,败军途中,筑冢葬此。

      项羽痛苦的面容让人想起两千多年前,一幕痛苦的别离场面。环顾四周,空空的屋内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诗句相伴。

传承意义 

      古往今来,虞姬墓园以独特的史地魅力,吸引中外游客。先后已接待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波兰、荷兰等外宾三百多人次;接待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五千多人次;接待国内游客五十多万人次。

      而今,当地政府也已注意到对虞姬墓的整缮和旅游开发。正着手修建园内石板路,同时准备编辑好相关画册,以提升景区的文化品味。

     

蔷薇泡沫(2015-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