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厚的文化积淀,造就灿烂的菏泽文化、艺术。菏泽市素有“牡丹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的美称,由其而衍生出的文化成为菏泽文化内涵的主体。
历史上的菏泽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南北长180公里,东西宽140公里,面积为12238平方公里,人口849万。南、西、北与苏、皖、豫3省接壤,北、东同山东省的聊城、泰安、济宁等市相邻,辖牡丹区、定陶、曹县、单县、成武、巨野、郓城、东明、鄄城1区8县,另有省级技术开发区。
菏泽旧称曹州。西周建立之初,武王封弟振铎于今定陶,号曹国。578年(北周武帝宣政元年),“改西兖州为曹州,取曹国为名”。从此,“曹州”作为一处地方政区的专名,继续使用到中华民国初期。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为府,设附郭县,疆域仍州之旧,赐名菏泽。”自此,“菏泽”作为一个县(市)的专名一直沿用至今。
黄河自河南入境,流经东明、牡丹区、鄄城、郓城4县区,境内长157公里。
菏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古代文化。早在四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渔猎耕种,繁衍生息。《史记·五帝本纪》中就有“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濒临济水的陶邑是中原地区水上交通网的枢纽和商业中心。《史记》称“定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之所交易也”。境内发达的商业,吸引了无数的巨商大贾。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定居于陶(今定陶)19年间,三致千金。时人凡论天下富豪,无不首推陶朱公。境内经济、文化的繁荣历经汉唐而延至北宋,到金、元时由于经济文化中心南迁,黄河泛滥而日渐衰落。明初从山西绛、潞等州,大量向境内移民,随着运河的通航,引种棉花的成功,手工机织业的发展,形成了经济的第二个繁荣期。至清朝后期,由于黄河改道,运河航运中断,加之沿海建成铁路,经济中心东移,与东部地区差距日益加大。
菏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名人辈出,如军事家孙膑、道学家庄周、改革家吴起、农学家汜胜之、文学家王禹 、晁补之,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宋江等。
在近代,菏泽人民英勇反抗封建王朝的压迫和外来侵略,“巨野教案”、“捻军大捷”等重大事件曾发生在这里。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为革命根据地,为全国解放做出重大贡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