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道滘裹蒸粽

家乡区县: 东莞市


      道滘裹蒸粽俗称裹蒸粽,分咸粽和灰粽。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驰名于粤莞一带,并通过返乡的港澳同胞将其作为返乡“手信”而载誉香港、澳门。
道滘裹蒸粽最大的特色是味道浓郁,馅料丰富,切开时色香味俱全,卖相极佳,吃起来香软可口。在选材用料及严格的制法上都要下功夫:糯米必须是优质的本地晚造矮脚糯,以保证其米粒饱满有粘性,且透明绵软;咸蛋黄必须是提前两天打开捞出晾干备用,使之口感更加甘香;五花腩肉也是提前两天腌制后再出水去掉猪臊味;湘莲、绿豆按配方比例,加上蒜茸、沙姜、五香粉等调味品混和。这些主辅料目前全用人手按照顺序包入粽叶中,粽子必须要裹得密不透风,里面的米不能漏出来,煮浸的水也不能渗进去。蒸煮粽子时,一般需猛火煲煮5个小时以上。
裹蒸粽要趁热吃才香,解开粽叶,用刀切开,再撒上一层白糖粉食用。

灰粽,是碱水粽的统称。做法是纯用糯米,不加馅及味,吃时切开沾上糖浆或蜂蜜调味,浸过碱水的糯米粽清爽可口,别有一番风味。

      道滘棕的起源:道滘裹蒸粽的历史源远流长,记载着道滘人的勤劳和智慧。据史记载,当年南宋少傅张世杰,驻军伶仃外的崖山,被元将张宏范攻破后,有叶、刘、吴、吾四人,不甘当徭役,逃落至此立村,繁衍生息,也带来了中原一带的文化习俗。这里土地肥沃,河涌繁多,下游为汪洋大海,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明清以后,更多的中原人迁居至此,使中原文化习俗得以保留和发展。道滘的裹蒸粽和龙舟赛初时也跟中原人一样,为的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后因水乡人经常要出航打渔,与水打交道,增加了祭拜河神一项,寄托着道滘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水乡人远航打渔出入平安的美好愿望。而且裹蒸粽初时的做法也与现在的中原人做法一样,用棕叶包好糯米放入沸水中煮熟即可,吃时加少许白糖。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灵手巧的道滘人对裹粽的做法逐渐加以了改进,加进了蛋黄、莲子、绿豆等物,做成了今天香飘千里的道滘裹蒸粽。而且种类繁多,有崧木粽、豆沙粽、莲子粽、咸肉粽等等。

      道滘棕的特点:道滘裹蒸粽咸中偏甜,道滘的粽子多以家庭粽作坊出产为主,因此道滘的粽子作坊很多,道滘粽出产后主要是销售给各地的酒店饭店,再由酒店包装出品。道滘的粽子现在依然坚持着最古老的制粽方法,挑本地猪肉腌两天,猪肉出水后就完全没有猪臊味,再用糖、五香粉捞好。咸蛋黄的备用也要两天,蛋黄需要晾干,为的是口感更加甘香;道滘粽比普通的粽子大,用料十足,非常扎实,因为包粽子的农村妇女劲大,用咸草绳能够把粽子包得特别紧,刀切下去的手感都不同。另外,道滘的粽子全用大灶烧柴火煮粽,煮够五个小时以上,这样传统的方法煮出来的粽子味道特别香,口感绵密,糯米很有韧度。


道滘棕的做法:
1、买回粽叶,应该是大块的竹叶,用水煮一下消毒,就变成平时我们见到粽叶的颜色;
2、准备好材料,糯米生的,豆子要煮熟,咸蛋黄生的,肥猪肉;
3、拿两张粽叶拼成漏斗状,铺一层糯米,然后豆沙,然后咸蛋黄和猪肉,在加一层糯米盖住,包好,左右两边各加一块粽叶封好,绑绳即可;
4、放到开水里煮熟就可以剥开来吃。

(2015-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