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避清仁宗讳,更名石如,字顽伯,自号完白山人、龙山樵人、籍游道人等。怀宁县白麟畈(今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是我国杰出的书法家、篆刻家。
邓石如出生于清寒书香门第,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邓石如9 岁随父读书,10岁辍学,14岁“以贫故,不能从学,逐村童采樵、贩饼饵,负之转鬻”。然而在其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对书法、金石、诗文有浓厚的兴趣,并有长足进步。17岁时,为“潇洒老人”作《雪浪斋铭并序》篆书,即博时人好评,自此踏上书刻艺术之路。乾隆三十九年(1774)他在寿州教书时,常为寿春循理书院诸生刻印和以小篆书写扇面,深得书院主讲梁献赏识,遂推荐他到金陵(今南京)举人梅谬家学习。梅家是清康熙御赐翰墨珍品最多的家族,家藏“秘府异珍”和秦汉以后历代许多金石善本。邓石如在梅家8 年,纵观博览,悉心研习,苦下其功,收获颇丰。离开梅家后,邓石如遍游天下名胜,临摹了大量的古人碑碣,锤炼自己的书刻艺术,终于产生了“篆隶真行草”各体皆备、自成一家的大量作品。并结识了徽派著名金石学家方君任和溪南经学家程瑶田,及翰林院修撰、精于篆籀之学的金榜。经梅谬和金榜举荐,又结识了户部尚书曹文埴。
乾隆五十五年秋,邓石如受曹文埴邀请至北京。其字为书法家刘文清、鉴赏家陆锡熊所见,大为惊异,评论说:“千数百年无此作矣。” 后遭内阁学士翁方纲为代表的书家排挤,被迫“顿踬出都”。
乾隆五十九年(1794),邓石如由武昌回故里,买田40亩,建屋一栋,并亲书 “铁砚山房” 匾额置于门首。他常将书刻售资救济乡人,贫不能葬者,都尽力资助。此后10年间,邓石如常游于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等地。60岁时,他游京口,结识包世臣,授书三年,并以书法要诀示曰:“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清嘉庆十年(1805),邓石如得知泾县有8块碑需以大篆、小篆、分书、行楷各体书写,慨然应邀,仅书一碑因病而归,阴历10月卒于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