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抱怨雨天的人,往往也会抱怨晴天的。
雨天的山沟更添神秘,更显朦胧之美。可谓晴好雨奇,皆可同庆。
一切都水洗过一般,村口巨石标立,广场卵石铺地,那沿溪护栏上还刻着唐宋诗词。站下来选读,无论是王维的《春中田园作》还是柳宗元的《溪居》,都妙不可言,为此情此景作了最好的点题:“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溪沟里的人家,世民代代生活在诗情画意,安宁农耕,千百厮年。
两岸是一栋比一栋漂亮的楼房,白墙彩顶,与门前的油菜花黄、麦苗青绿相映成趣。毫无疑问,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住房几乎全部“消土”,即刷新为水泥砖墙结构。尽管不再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典美,却伴随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古老的山村逐步完成了蜕变,十年锐于百年,历史的趋势就是这样不可逆转。
新修的村委会据说原址是武显庙,如今也成为村民的“庙堂”——即文化活动中心。惠民工程包括河道整治和游园修建,为村民开辟的休闲锻炼的场所,还一直连向上千米的黄草山步道,这可是史无前例的事。不愧为鄂西生态旅游圈的“绿色幸福村”,各级政府的大手笔。
问到何以把沿沟护栏上都刻着那些古诗。书记说,就是让村民散步时也教孩子们读读,这也是“诗书传家”传统的一种延续吧。呵呵,不由想起《桃花源记》里的那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中峰镇辖有二十几个村,为什么同庆沟村备受关注并且能在全县脱颖而出。原因据说有二,一是民风朴实,村民素质较高;二是山水秀丽,自然风光优异。
带着期待求证的悬念,我们向同庆沟深处走去。 一幅人春牛犁耕图招引着我们走进这鲜花盛开的村庄。引人兴趣的是,村中大姓刘家老院门口罗列有“家规族训”十条,在崇祀、孝悌、睦邻、耕读、赈济、择配上晓之以“礼”,这可是从族谱上照抄下来的。有户人家还在新屋的整面墙上大写“信”字,这立身之本、齐家之道、处世之基。村里流传着一些厚德家风故事,如有人在几十年前分得了一块谁也不要的薄地,忍辱无怨,岂料后来因修高速公路征地而获得了一笔不菲的补偿,真是新时代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善有善报。若深入了解,乡风民俗之好人好事,不胜枚举。 一队队学生正放学回家,以小红旗为先导,走过那面有文字的墙,显得格外生动。
是怎样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淳朴村民啊。
雨露滋润,山道清新。愈往上走,愈觉亲近——那是生命之绿在召唤。
据记载,竹溪与巫溪接界,溪溪相连,源自高山峡谷。这里,峡窄长不失其雄伟,谷深幽更显其灵秀。其中十八里长峡为湖北省自然保护区,拥有原始森林2万多亩,植物132科591种,“竹溪草木半是药”。各类珍奇动物90余种,物产金钗、石米等几百种名贵药材,是珍稀的动植物基因库。
同庆沟名源于山上的同庆寨,古称峒崎山。《旧志》说:此山“悬崖万仞,飞泉倒泻,漱玉喷珠,不减庐山瀑布。循麓而上,蹊径险绝。顶有三寨,可容数千人。”其东有方石寨、西有东沟垭子,作为衬景,宛若莲花。中间的莲蓬就是漂石岩。
原来,山高水长,林木茂盛之处,必有四时不竭之泉。
但大出意料的是,这泉如此浩大,如此充满活力,循崖直泻而下,远看像一匹洁白的绢绫飘然垂落,近感其磅礴水势,奔流强劲、力量猛烈,跌珠碎玉,喷雪飘雨,毫无保留地注入深潭,在碧绿之上又叠加银色水花,茂盛开放,奏响撼人心魄的交响乐章。
比起天下名泉,她是毫不逊色的。但此泉至今连名字都没有,何谈闻名?但高手在民间,草根也非凡,无私而无怨,诠释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哲理。老子论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这岂不是此地山民的写照吗?
终于明白,同庆沟村和竹溪的许多山村一样,都缘水而生。山顶有天池,山水环绕村田,溪沟水土丰美,人烟阜盛,历来是膏腴之地。依赖着水的灵气,灌溉稻禾青悠,也滋养出许多风情和传说。
同庆沟村是竹溪贡米的产地,这米中珍品至今有未解之谜。一是在贡米田里,同样的土壤、水源、肥料良种和同样的耕作方式,在不同的田块,哪怕仅隔着一道田埂,生产出的大米与贡米田的大米品质不同。二是在贡米田里,每年不多不少生长着一蔸双穗稻,或此田或彼田,反正不超越贡米田范围。这蔸双穗稻周围,常常环卧着青蛙、蟾蜍等害虫天敌。整个贡米田常常聚集野鸡、白鹭及蛇等飞禽走兽。长久以来,一直无法用科学方法解释清楚。
当地农民的说法是:地下的珍宝承托着贡米田,天上的某一颗星光照射着贡米田。这种解释,寄托着人民对黄天厚土的崇拜和感恩,何尝不是一种最好的祈愿呢?
此泉虽然待字,但潭曰龙王,河为龙潭河。龙者,呼风唤雨的神明,也包含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故民间极为虔诚,希望龙王爷有求必应。传说昔日乡民贫困,每遇婚丧娶嫁大事,备置不起大量的盘碟碗筷,便到瀑布下水潭边烧香跪拜,向龙王祈讨。次日清晨,果然有大量盘碟碗筷,备好放在潭边。
人们的梦想多么渺小,又多么实在。他们的世代希望就在大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山坡上的茶园,一直铺陈到山顶云深处,芽叶水灵灵的,就像头道茶泡过那么清纯。茶场的一排房子都关门闭户,还得过些时采摘明前茶时,茶园才会忙碌起来,唱起采茶野调。
“高一丈,不一样。”山下桃花烂漫,这里的桃花却含苞欲放,有的花骨朵还紧绷绷的。叫人想起白居易那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那么,我们可是“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了。
举目四望,红桃绿茶,白瀑碧涧,好个春意盎然。蜿蜒的公路到此为止,剩下的似只是怀想,再往前走,会是怎样世界呢?
不甘心,就任性。“复前行,欲穷其林”,赫然是山,山脚茅草间竟有一洞,像一个神秘的诱惑。 从洞里走过,完全进入《桃花源记》的情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哈哈,山外有山,别有洞天,真乃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外有人家!
原来,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集体经济有采煤,背煤翻山出来非常不易,村里就决定开凿此洞,洞深30米,还炸死了3组一个姓魏的。洞名就叫穿洞子。后来因煤质不好,烧起来发臭,且污染环境成本太高,煤矿便停了。
溪流琮琮,往事如烟。穿洞子那边地名叫火石垭,上有张家河坝,原来有张、杜、袁十几户人家,80年代初退耕还林,他们被迫迁徙下来,从此田园无人,荒芜成荆莽之地。
那排土坯瓦房还在,横陈溪边,石灰墙的绿色标语漫漶缺省,大意是全民动手护绿退耕……想起整个鄂西北都是汉水涵养水质保护区,为了一江清水送京城,这里的人民作出了长期的贡献和牺牲。
不禁想大声呼喊:北京!请向我致敬。汉江流域的人民手捧清水奉献于你,这是多么宝贵的情意。
同庆沟之美,至此似找到感觉。那便是自然山水美,人民情操美。这山一样完美的人,这人一样完美的山,通过瀑布涧水,流淌着满沟的颂歌,奔竹溪而汇汉江,生生不息。
“空山不见人,但闻‘泉’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把王维的《鹿柴》略改一字,就是此时此刻的绝妙写照。相信吧,拥有这无比珍贵的山水资源,同庆沟旅游的前程无量。越来越多的人们将前来朝觐纯真的自然景观,体味水的厚德载物,从而感恩大山,回报善良的村民,身心愉悦,与之同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