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Henan University),简称河大,坐落在河南省开封市。1912年,以林伯襄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河南教育家,在袁世凯协助下,河南都督张镇芳支持下,在清代开封国家贡院旧址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与当时的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和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呈三足鼎立的局面。冯玉祥将军改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后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国立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
河南大学是一所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和“国防生后备军官”选培资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同时也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高校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入选高校。截至2015年1月,河南大学拥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8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6万人,其中研究生近1万人,留学生近200人。图书馆藏书650万册(件)。校区总面积2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
2011年3月,河南大学与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联合组建的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填补了河南高校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白;9月,“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与调控的基础研究”项目,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年度项目立项,这是河南省“973”计划项目作为首席单位的重大突破。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第一批、第二批评审结果公示结束,由河南大学关爱和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期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和耿明斋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与政策研究”双双中标,取得历史性突破,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一举拿下两个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在河南高校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截止到2013年,河南大学在科研方面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先后获批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多项,获省部级项目55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50多项。
南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12年,是当时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图书室,1984年5月恢复河南大学图书馆名称。截止到2007年6月30日,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411万册。其中线装古籍近18万册;外文18万余册;报刊合订本37万余册;缩微、声像、光盘资料1.7万多件;中外文数据库53个;电子图书108万余册;另有部分图片、拓片等。馆舍面积达74258平方米,明伦校区图书馆18248平方米,金明校区图书馆 47000平方米,分别位于两校区的中心地带。
建校之初,学校便开始广揽名师,广纳贤才。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地质学家冯景兰、历史学家范文澜、考古学家董作宾、经济学家罗章龙、社会活动家潘梓年等都曾在这里辛勤耕耘。学校把“人才兴校”作为基本发展战略,通过培养、引进等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形成了以院士、省特聘教授、黄河学者、校特聘教授、优秀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立体人才工程。
截止到2013年,在2400多名专任教师中,有双聘院士13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24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3人,教育部本科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4人,省级优秀专家34人,各级特聘教授62人。
在人才引进方面,学校引进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2人、省(校)特聘教授、黄河学者50多人。同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加强智力引进,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引进了12名双聘院士及20多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指导学校的学科建设、青年教师培养和科学研究,建立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