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著名人物(一)----王亚平

家乡区县: 邢台市威县

中国曲艺研究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亚平(1905—1983)原名王全福,笔名罗伦、李篁、李荫、白汀、大威。河北威县皇神庙村人。

青少年时期在河北省立第四师范读书,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擅写新诗文,颇有名气,曾组织“文艺研究社”,试写新诗《红蓼集》。“九一八”事变后,他与袁勃等创办《紫薇星》杂志,发表了以反对“何梅协定”为主题的剧本《香槟酒》和《孩子的疑问》《大沽口》等诗篇。1932年冬,参加在上海成立的以蒲风为首的中国诗歌会并负责筹备河北省分会,主编《新诗歌》杂志。1933年秋,到青岛创办《诗歌季刊》,与王统照、老舍成立“避暑录话社”,创作出版了《都市的冬》《海燕的歌》等诗集。之后他又与蒲风合编《诗歌周刊》。1936年10月,因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驱逐被迫离开青岛,去日本学习文学,在东京拜识郭沫若,并在学习和创作上受到教益。“七七”事变爆发后,他立即回到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斗争,主编诗刊《高射炮》,并参加战地服务队,任《救亡日报》特约通讯员,创作和发表了不少诗歌和通讯报道。1939年末他到重庆,在周恩来、郭沫若的启发和教导下,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和进步文艺运动,并与诸诗友创立“春草社”。

个人作品

主编《春草集》和《春草诗丛》,创作出版了《生活的谣曲》《火雾》《中国,母亲的土地呵!》等诗集;写了《杜甫论》,并与戈茅合著《诗歌新论》。1946年7月,在南京梅园新村见到周恩来,后通过封锁线到达菏泽解放区,于同年9月筹备成立了冀鲁豫边区文联,并担任文联主任。之后,他组织建立了文联民间艺术联合会,创办并主编《平原文艺》《新地》等刊物,先后发表论文、诗歌、散文、说唱、故事、经验介绍、通讯报道等30多篇,创作了《平原上》《河边草三章》《中国的光明在延安》《机动民兵连》《张锁买牛》《花船新歌》《打黄狼》等作品。他组织举办各种文艺训练班,提倡编演现代戏、新编历史剧,重视传统剧目的改革,重视民间艺术工作和旧艺人的改造工作,推动了边区群众文艺工作的发展。

1949年4月后,任《人民日报》编辑(负责文艺版)、北京《新民报》总编、中共北京市文委委员、北京市文化事业管理处处长,北京市文联秘书长、党组书记,北京市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副主席,主编《大众诗歌》。当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出席代表

出席全国第一、二、三、四次文代大会和作家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曲艺研究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陆续创作出版了《黄河英雄歌》《写在母亲像前》《穆林女献枪》《第一支颂歌》《青春的中国》《李秀真传歌》《灿烂的星辰》等诗集和《百鸟朝凤》曲艺集、《王亚平诗选》等。有些作品被介绍到国外。在50年代中期的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他都曾受到错误处理和迫害。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他精神振奋,创作了不少揭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歌颂老一代革命家的作品。

琳尹(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