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河湖纵横,素有“泽国”之称。3万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文明,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土地,是五河民歌蕴孕的土壤。
五河民歌在明代洪武3年(1370年)就已形成,经过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五河、蚌埠为核心,播布皖苏两省十几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出现了《摘石榴》、《打菜苔》、《四季颂淮北》等一批优秀曲目,产生了马流柱、曹新云、张红曼、薛胜友等一批著名民歌手,鼎盛时期“姐在南园摘石榴,哪一个讨债鬼隔墙砸砖头”的优美旋律随风飘荡,不绝于耳,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原汁原味的五河民歌已濒临消亡。
在我小时候只要家中有喜事就会请民歌的人来演唱。一开始民歌的人都是原生态清唱,逐渐发展成为有伴奏的演唱,其乐器有鼓、电子琴、唢呐、笙、碟子。主要是为了庆幸,到了晚上村里的人都会去听、有的去看看热闹,热闹纷纷。看完听完人们不好的心情也会大好起来,美美的心情回到家中躺下睡入了梦中。
作为地域性民间音乐文化,五河民歌是五河及周边地区,乃至淮河中下游地区优秀民间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传承着五河周边地区乃至淮河中下游地区口头的历史,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浩瀚中国民歌大系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是不可多得的音乐和语言艺术珍品。对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