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合肥
美丽的合肥 是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早在夏商时期,合肥地域居住着淮夷族,为我国东方夷族的组成部分。春秋属楚,战国属吴。秦并六国,建立郡县制,置合肥县,属九江郡。公元581年,隋置庐州治于合肥,历经唐、宋、元、明、清诸 代1400余年,均为庐州治所,故又名庐州。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省会由金寨迁合肥。解放后,合肥正式成为安徽省省会。
名称的来源:
合肥地名,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著《史记》,至今已逾二千二百年。地名的来历,缘由淝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之间。东邻滁州,西界六安,南与巢湖地区相望,北依舜
耕山与淮南市相连。地理位置:东径116°40’——117°52 ’,北纬31°30’——32°37’。
东端在肥东县元祖山,西端在肥西县金桥乡西,南端在三河镇杨婆村南,北端在长丰县赵大山。总面7266平方公里,占安徽省面积的5.2%。占全国领土的0.07%。
合肥市区面积458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东径117°04’——117°26’,北纬31°34’——31°58’。
合肥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0.7%,人均绿地7.3平方米,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园林风格,有“绿色之城”美誉。
合肥市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两个:舜耕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此外,
辖区内还有风光秀丽的大蜀山森林公园及四顶山风景区。除782平方公里的巢湖外,境内还有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凹陷盆地——蜀山湖,有由人工改造而成的黛山湖,有沟通环城水系和巢湖水系的南淝河,有犹如珍珠般熠熠生辉的磨墩水库和大堰湾水库。其中,巢湖水域经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专家组考察,已初步具备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条件。
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雨热同季,易涝易旱。常年平均气温15.7℃。合肥的四季分配是根据划分四季的候温法,春季短,约70天,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夏季长,约120天,气候炎热,雨量适中,多南风,初夏有“梅雨”;秋季 最短,约60天,秋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约115天,受北方冷空气侵袭,气温低,雨雪少,气压高。年平均降水量998.4毫米。降水量集中在6—8月份,其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1%。年平均蒸发量为1514毫米。年平均日照量为2163小时,以七、八两月最多。无霜期230天。冰冻期82天左右。
合肥是我国东部靠近沿海地区的第一线内陆城市,是长江经济开发带上一座重要城市,
具有突出的经济战略地位。1992年,合肥进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新兴工业城市合肥,已初步形成的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空调为主的日用电器和电子工业,以汽车、叉车、挖掘机、成套配变电设备为主的机械工业,以轮胎、日用化工、化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新型建材为主的建材工业共4大支柱产业。合肥是国家技术创新城市。新组建各类企业集团14个。美菱冰箱、荣事达冼衣机等名牌产品畅销各地。所属3县均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市建有规模较大的精养鱼、瘦肉型猪、蔬菜等农副产品基地。
合肥市现有大型的、现代化的影剧院20多所,建有省、市图书馆,省、市体育馆及省博物馆、市工人文化宫、少年宫等文化设施。座落在市中心的安徽省博物馆是座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的地方性博物馆。馆内藏有各类文物珍品10万多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达136件。有以春秋蔡器、战国楚器为代表的青铜器皿,以明清新安画派作品为代表的书画精品,以徽墨、歙砚、徽派雕刻为代表的工艺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