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月半”
在我的家乡,乡亲们过阴历七月十五,谓之“过月半”。那一天,实际上是一个鬼节,是悼念死去的亲
人的节日。相传祖先都要在七月十五那天回家,所以要好好“款待”。
乡亲们不管有多忙,都要放下手中的农活,买回鱼肉等,侍弄一桌丰盛酒菜,其他客人都不接,只接姑娘女婿回来“过月半”。饭前,家中长者端起酒杯“叫祖宗”。将酒泼洒在桌子的四周,边泼边念道死去亲人的名字:父亲、母亲、祖父、祖母、曾祖父母、叔伯婶娘、岳父岳母等等,念得十分的仔细。酒“喝完”后,每方放一碗饭,将一双筷子搁到碗上,祖宗“喝”完酒后“吃饭”。一小会儿后,将筷子拿下,表示饭吃完,四方泼一些茶水:“喝”茶。旁边有人绕纸钱,亲人们吃完饭后,再来分钱。
然后,活着的人才开始上桌吃饭。
吃完饭后,还要给祖宗封“包袱”,将一些冥钞、粗黄纸用白纸包上,用浆糊封好,写上祖宗的“地址”、姓名,在户外堆叠一块绕掉。
亲人死去不到一年的,家人要提前一周“过月半”,谓之过“新月半”(相传刚死去的人要提前回门,所以要提前过月半)。
过端午
家乡把阴历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分头端阳、中端阳、末端阳。城里人过“初五”,而家乡过“十
五”。
过端阳,很多人不休息,依然在田里劳作,也不花钱买菜请客庆祝,但粽子是要吃的。吃粽子不一定在端午节,进入五月,人们在自家房前屋后或池塘边,采摘一把新鲜嫩绿流淌着清香的芦叶,用水煮过后,包上雪白的糯米,用水慢慢的熬。煮熟的粽子,沾上红糖,滑软香甜,十分好吃。
端午节那天,男方要给未婚妻及嫂子妹妹送礼,礼物有包子、粽子、消夏日用品入草帽、扇子(纸扇、葵扇)、雨伞等。女儿出嫁头几年,父母也要给女儿送端阳,礼物同前。
集体那会儿,移风移俗,民兵小分队在路上拦截送端阳之人,礼物一律没收。人们无奈,只得半夜偷着送。
一些村曾在长江里举行龙舟赛,河边站满看比赛的人,好不热闹。
过大年
在我的家乡,最大的、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老百姓谓之“过大年”。
(一)
一进入阴历腊月,乡亲们就开始忙碌起年货来。食物是头一桩,杀猪宰羊,家家房屋门前挂着腌晒的鱼肉、香肠等等。妇女们将糯米用水泡烂了磨沉浆,煮汤圆,将糯米蒸熟了杵糍耙,将绿豆、大米混合浸泡,磨成浆,摊豆饼。炒花生、瓜籽、米籽,炸麻花、苕皮。年关将近时,还要蒸鱼糕、包子、馒头。各色食物应有尽有,这在其它节日里是没有的。
(二)
腊月二十四,谓之“小年”,它标志年节正式开始,村子里开始零零散散的响起鞭炮来,有了节日的气氛。
大年三十吃团年饭前,各家各户都要放一大挂鞭炮。吃团年饭时间不一致,东家停了西家放,此起彼停,震撼大地。
到了晚上除夕时,每家每户又放,到处噼噼啪啪响,整个夜晚沸腾了,天空里不时的闪烁焰火,千姿百态的彩色图案,好看极了。有的农户放完鞭炮后抱一捆柴禾归家,曰“抱财归家”,期盼来年吉利。
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闹元宵时,乡亲们要在自家房前屋后放炮竹,非常的响亮,连房子都震动,边放边高声吆喝“差起――差起――”,意即赶走家里害虫蚂蚁。
(三)
过年是最显亲情和孝心的日子。腊月二十四和三十清早,媳妇都要给公爹公婆煮一碗石磙蛋,没有蛋红
糖水也要端一碗。和父母分开居住的,还要“接”父母团年。
在外工作或打工的儿女,无论多忙,路途多遥远都要赶回家同父母团聚。一同吃团年饭。分开的兄弟,一户一天,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五就开始团年。几家人、几辈人全围坐在一起(有的几桌)吃着丰盛的团年饭,亲热的说上祝福话,过去婆媳间、妯娌间等纠纷隔阂也就烟消云散了!
过年时,人们没有忘记死去的亲人。吃团年饭前,长辈都要拿起酒杯在桌子四周泼酒一点酒,口中念着先人的名字,“请”她们回家过年,“吃”团年饭。酒泼完后,桌子四方放一小碗饭,将筷子搁到碗上,请先人“吃饭”,一小会儿后,将筷子拿下,四周洒上茶水。同时,旁边给先人烧纸钱,祖宗吃完饭,再去领钱。一切完备后,活着的人方入席。
到了晚上,人们拿着麻杆、火柴等涌向坟地,给先人“上亮”,坟头插上几根麻杆,点上蜡烛,罩上纸罩。烧纸、放鞭、跪头,田野里好不热闹,那一个个的亮像天上点点繁星。正月十五晚上,人们重复着再给先人上一次“亮”。
(四)
年前,未婚和刚结婚的女婿都要提上烟酒等礼物上岳父家“辞年”。岳父母要给女婿塞上几包香烟作为回礼,并一再叮嘱:
“明年早点来玩啦!”
大年初一,乡亲们换上簇新的衣裳,在左邻右舍、同组相互拜“跑”年(不拿礼物、不吃饭)。进屋宾主像久别一样,十分亲热的问候:
“新年好,恭喜发财!”
“您也一样,新年好,恭喜发财!”
主人忙不停敬烟、筛茶。客人拜完东家上西家。
小孩拜年,主人拿些糖果等点心招待。有的小孩顽皮不要,学大人,只要烟,拜完年,手中一大把好玩。
正月初二,人们才开始提上烟酒等礼物上亲戚家拜年(辞年拿了礼物则不再拿了)。亲戚间相互的拜,女婿拜了岳父母,舅子再回拜。直到正月十四结束(十五要在家过)。
年岁长的婆婆、媳妇过年在家忙招待客人,到了阴历二、三月间,才抽空回娘家看看,因此,就有了拜年拜到麦子黄之说。
红喜事
俗话讲:“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后者不是平民百姓常有的,结婚是老百姓一生中最大的事,乡亲们叫红喜事。
“过礼”
结婚头两天,男方要到女方拖嫁妆,谓之过礼。男方要给女方送上半边猪肉,百十来斤鱼、酒。猪脚用红纸裹着(喜庆之意)。临行前,新郎要拿一小块猪肉、一条斤来重的鱼上媒人家,请媒人一同前往。
一干人来到新娘家,还要给做嫁妆的木匠几条烟,表示感谢。
吃过饭后,男方将陪嫁桌柜椅、沙发、彩电、冰箱等等拉回去,要拉上整整两至三板车。
陪媒
结婚先一天下午,结婚双方家都开席。男方请媒人入首席,谓之“陪媒”,对媒人为这场婚姻付出的艰辛表示感谢!
席间,厨师要向媒人“出花”――用红纸剪的“喜树”斜插在一块鱼糕上希望媒人拿烟将花树培正(讨要喜礼),媒人是不会背起石头上山的(不用自己掏烟)。规定菜上完后,东家偷偷拿出几条烟给媒人,由媒人将花培正,厨师为表示感谢,另弄几个菜呈上。
坐十友
婚期当日早晨,除新郎外,请9个未婚兄弟、朋友陪新郎吃饭,谓之“坐10友”。将两张桌拼凑在一起,新郎倌坐首席。此举表示新郎告别孩童时代(我们这儿,一天不结婚,都是儿童),从此成为大人。
女方家亦如此,请9个姐妹和朋友陪新娘吃饭,叫“陪10姊妹”。
娶亲
婚期当日中午,男方要安排人到女方家娶亲。家乡习俗,新郎是不亲自登门娶亲的,由自己兄弟姐妹、朋友代替,还要选出一个负总责的曰“投铁”(意即娶亲有诸多麻烦事,很艰难)。
快到女方家时,“投铁”者一人偷偷前往女方家,先入厨房,同厨师打个照面,敬了烟再入正屋见女方父母。如直入正屋,被视为不懂礼数,女方将关上大门拒之门外。投铁者要放许多鞭,隔门求情谅解,方能进去。
在女方家吃过饭后,牛马归栏时,女方方舍得发亲。挑细软嫁妆者先行。细软嫁妆有被子、忱巾、镜梳、茶杯、牙膏牙刷、碗筷;还有夜间方便的尿罐,给公爹公婆、亲戚煮早茶用的鸡蛋等。
噼噼啪啪,屋中响起一大阵鞭炮后,接送亲的簇拥着打扮得非常漂亮的新娘出门。新娘的母亲嚎啕着,扯着女儿不放,女儿是娘的心头肉,一把屎一把尿拉扯了二十年,如今要把人家,谁舍得啊!哭泣中,母亲还千叮咛,万嘱咐:
“多听丈夫、公爹公婆的话,多劳动……”
新娘也很悲痛,抽泣着。父母把自己养大成人,养育之恩半点都未报答,如今却要分离……
护送新娘的人是哥、嫂、姐、弟、妹、朋友等。迎接新娘的交通工具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旧社会是抬花轿,刚解放那会儿是骑马,文革时移风移俗,新娘步行到婆家,改革开放初期骑自行车(新娘由别人驮着),现改为轿车。
一路上,接亲的人要给对方敬烟,转弯过桥要放鞭。
快到婆家时,迎亲的锣鼓家伙迎上来,新娘等一干人下车步行,动作缓慢。快进婆家屋时,送亲的人簇拥着新娘飞奔似的往屋内跑,接亲的也不示弱,争先恐后(避邪)直到进了洞房为止。
小息片刻后,新郎的侄儿侄女给新娘等一干女眷端上洗脸水,简单擦洗一下,每盆放上10元~50元钱。
然后,送亲的一干人入席,男女各一桌,新娘兄嫂坐首席,男方要挑两名会说话、酒量大的人做酒令倌陪客人。
主人先呈上饼干、蛋糕之内的点心喝茶,然后换上猪肝、腰花、花生米等干菜。酒令倌开始小心翼翼地给客人斟酒、劝酒。像陪媒一样,端上花树、斜放在上首的舅哥舅嫂面前。
干菜吃完后,上正菜。蒸、炒、炸、焖的鱼糕、丸子、猪肉、牛肉等,十分的丰盛。跑堂倌、酒令倌开始委婉含蓄的向客人讨要喜烟培花树。舅哥舅嫂同样含蓄的还价砍价。酒席快要结束时,舅哥舅嫂从带来的大提包里掏出整条整条的香烟,扶正盘中的花树。
整个酒席要达几个小时,直到天黑才散。送亲的人是不在新娘家过夜的,临别时,新娘依依难舍,哥嫂又是一阵叮咛嘱托:“明天早点回门啊!”
闹洞房
送亲人走后,亲戚、帮忙的、左邻右舍,男女老少闹起洞房来。新郎新娘满面笑容给客人筛糖茶、发糖果、敬香烟。爱开玩笑者偷偷将一些硬物放入新床絮下……
洞房闹得很晚才散。天刚亮,新郎新娘双双起床下厨房为父母客人煮早茶,吃过茶的人都要给茶钱。
吃过早餐后,新娘带上女婿回娘家,谓之“回门”。结婚到此结束。
白喜事
我们这儿,上了年纪的人去逝了,办丧事谓之“白喜事”。
老人刚一咽气,要洗澡,只擦三服子,换上先前准备的寿衣,内衣裤要是白色的,床前要烧落气纸。
将遗体停放在堂屋右侧,头朝神堂,脚朝大门。敞胸,心口放一个鸡蛋,一只手捏一根桃树条,一只手握一个馒头(遇阴狗,投馒头给狗,桃树条打狗)。
死者姐妹、女儿等女眷守候在一旁,痛哭着……
神堂前供着死者亡灵,道使在此念经,祈祷亡灵。
晚上,亲朋好友前来悼孝,先在门前放一挂鞭,然后到灵前跪拜。
一般将死者停放二夜出殡。出殡在半夜。土葬那会儿,用棺木盛殓要将棺底放一层灶灰,灰上用杯盖上死者寿数印记,再铺上松软的棉絮,将遗体面朝上放入。盖棺后,8个(或16个)丧夫猛啪一下棺材,高呼“呜热――”抬起棺材,狂奔出门(避邪)停放在屋外路口。屋里放一挂鞭,将各类符连同进餐棚拉下。
天亮,送葬开始,队伍前头是搬花圈的小孩,依次是吹鼓手、孝子,后面是丧夫抬着棺木,女眷伏在棺木上痛哭,走几步则停下。孝子头顶白孝服,腰缠草绳,手柱哭丧棒迎棺而跪。吹鼓手、丧夫找亲戚索要香烟,不停的讨价还价。路过人户时,放鞭迎送,孝子过来跪头。转弯、过桥放鞭、丢“买路”钱。
快到墓地时,丧夫等送葬的人又是一阵猛跑。将棺木放到墓穴后,孝子捧着土,一个挨一个在棺背上走过,边走边将土洒落在墓穴,完事后,将鞋也脱掉丢进井中。然后开始填土,最后堆成一个圆锥体形上小底大的包,包上插一圈寿圈(有多少岁数,插多少根),圈中间插招魂幡,坟前插花圈。
眼下火葬,丧夫将冰棺抬一程,用车送火葬厂火化,回来将骨灰盒埋入地下或放入砌好的小屋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