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旧社会的“四婆”

家乡区县: 汕尾市海丰县

  旧时汕尾地区的女性,由于长期受封建礼教“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除大户人家外,一般人家的女孩没有机会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大多沦为文盲。一部分女性为人妻母后,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找一些职业谋生,但一无知识二无技术,怎么办?

媒人婆

  旧时当媒人的妇女,多数知识浅陋,文化不高。平时,她们要四处串门,打听哪一家的闺女未嫁,哪一家的后生未娶,家中老少如何,是穷是富,从事什么职业等,要了解得一清二楚,所以落下了“八卦婆”的谑名。

  “东街说,西街跑,老身全凭一张口”,男女能成好事,多靠“媒人婆”的一张巧嘴。但也有些不负责任的,七讲八骗,单纯撮成,捞取“媒人钱”,骗吃骗喝,以致“乱点鸳鸯谱”,受人鄙笑,因此“媒人婆”一词也含些贬意,民谚“媒人嘴,放狗屁”、“媒人要吃十八顿”等即由此来。

  社会进步了,人们的婚姻观念早已改变,自由恋爱成为时尚,但“媒人婆”并没消失,仍是各类婚姻介绍所的补充。尤其在一些农村,“媒人婆”的行走仍然可见。

接生婆

  过去,妇女临盆分娩大多请“接生婆”到家中接生。汕尾风俗,女人分娩,其他人一律不准踏进产房,就是产妇的丈夫、婆婆也只能守候在产房门口,不得随意入内。否则,可能有“冲犯胎气”之嫌,而且产妇的血污晦气也不利于旁人。因此,产房里只有“接生婆”在操弄。

  在旧时代,接生用具是破碗片、旧剪刀、旧木盆和洗了又用用了又洗的旧破布等,碰到难产时,“接生婆”唯有烧香跪拜,请神佛保佑,求祈“是男是女早降生,也免使老身费猜疑……”

  所以俗语说:行船讨海三分命,生子女人没半成。孕妇产后要吃用何包蛋煎制的“酒碗”“压肠”;生男的吃4粒、生女的吃2粒。“酒碗”备有二份,一份给产妇,另一份给“接生婆”,以示感谢犒劳。

挽面婆

  所谓“挽面”,是一种利用纱线来拔除脸上汗毛的美容方法。从事这一行业的女性,称为“挽面婆”。挽面时,挽面婆首先在女子的脸上抹粉,作润滑之用。然后,双手拉开一条结成圆圈的纱线,另一头用牙咬着,交叉在女子的脸上“绞”。家境较好的妇女,每隔一两个月就要“挽面”一次,一般家庭也至少在过年、清明、端午、中元之前“挽面”,大家习以为常。

  依照汕尾旧时的习俗,女性到了15岁,就要 “挽面”以作“开面”,民间叫“出花园”,类似今天的“成人礼”。女孩第一次“挽面”,要邀请多子多孙的老妇人动手,如果这位老妇人不会,只要做做样子,再另外请“挽面婆”完成。女子出嫁前也要请老年妇女“挽面”。

  这个“挽面婆”,一般都是乡里较有威望的老年妇女,比较“好命”,子孙多,讲卫生。“挽面”近年来又渐渐兴起,在陆丰东海、海丰海城等地就开有“挽面店”。

洗衫婆

  “洗衫婆”顾名思义就是指专门帮别人清洗衣服、被帐的妇女。在旧社会,汕尾据港口之利成繁华地,有“小香港”之称,华侨多,商户多,富人也多,这些人普遍对衣着比较讲究,所谓“先见衣冠后见人”,富裕人家穿的是绫罗绸缎,一般人家也是衣冠整洁。为图个人方便,他们宁可在其他方面省吃俭用,也舍得花钱请人洗衣服,并要求浆烫。因此,汕尾的“洗衫婆”便应运而生,形成一种行业。

  汕尾濒临大海,旧时淡水缺乏,为确保衣物清洗干净,不留污垢痕迹,“洗衫婆”常要用人工到城外山沟里挑水,工作量颇大。从“接货”到“交货”,一般要在一二天内完成。遇上阴雨绵绵,衣物很难晒干,则需用炭炉来烘干或用炭火烫头烫干,才能按时交货。

  代人清洗衣物这个行业,表面看来似乎很简单,但要认真把它做好,也不容易。旧时的“洗衫婆”如今已摇身变为“干洗店”老板。清明回乡下扫墓,记者在某村竟见到新开的洗衣店,看来,“洗衫婆”虽退出历史舞台,洗衣行业却蓬勃发展。

 

wuyajing(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