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民俗文化概览

家乡区县: 江门市新会区

新会天后诞抢花炮   

新会市司前镇天等乡有衣服天后庙,过去每逢天后神诞,都要演大戏和烧花炮,各村还挑选一批青壮农民组成队伍到天后庙后侧金山岗上抢花炮。天后神诞的花炮计有120座,其中第4座花炮用纸扎成鳌山彩座,是群炮之冠。各村参加者双掌分别染成绿、红、赭等色。当第3座花炮升天后,第4座花炮便装在用生铁铸成的鼎形轿子上,由50-60名李姓青壮年抬到场地上。花炮点火后,朝空中发射,射向哪里,抢炮手便奔向哪里,一涌而上,拼命向前,哪一村的人首先抢到了,其余各村的人都不能争,只好等候抢24、104座花炮,直到全部花炮燃放完毕,才告结束。为什么特别要抢第4座花炮呢?据传,清代同汉年间,新会石步与隔水相望的鹤山凌村、四九、址山等村,每逢雨季山洪暴发,遇到险情各村就鸣锣告警,数以千计的青壮男女,便都到堤坝上防洪抢险。有一年天后诞抢花炮时,石步的提段出险,恰巧有一壮汉抢到第4座花炮的炮筒,从村中冲出,跃到堤基上才发现险情,便大声叫喊道:"出险啦!大家快来堵堤抢险啊!"霎时间,数百名追逐前来抢炮的壮汉,精神抖擞,挑泥担石去地堵口,终于化险为夷。从此,第4座花炮成为"镇乡之宝",石步村人志在必得。当地村民的耕地多在潭江畔,村民为图吉利,抢不到第4座花炮时,对第24座炮、104座花炮,亦极为争抢。

五邑龙船抢大标   

"四月龙头随街绕,五月龙船抢大标。"这两句岁时歌,百多年来在江门五邑广泛传唱,可见端午节斗龙船在我市风气之盛,历史之长。江门市境内有锦江、潭江、西江三条大流贯。鹤山、新会地处西江下游,河涌纵横,水网密布。农民通晓水性,扒艇出入,斗龙戏水,得其所乐。     五邑的龙船,亦叫龙舟,以船首龙头的颜色区分,有红龙、黄龙、白龙、黑龙、银龙、金龙、绿龙、灰龙等。红龙的桡手一律穿红色纱衫、用红色桡桨。余此类推。远远望去,江中龙船颜色各异,易于识别,煞是好看。龙船的制作十分讲究,均以数丈长的原枝坤甸木作龙骨,取其木质坚韧不易渗水,耐浸耐碰。但坤甸木忌北风和日晒,平时龙船埋藏于河底淤泥中,用时才起出。  

江门潮连纱龙   

我国舞龙比较常见的有两种:   一种是"彩龙"或叫"花龙",它是用竹蔑、红布制作和装饰而成,这种龙一般用于白天舞演;   另一种是"纱龙",其制作材料主要是竹篾和纱布,配上各种彩色装饰,这种龙一般在晚上舞演。纱龙的龙身插满烧着的蜡烛,舞时熠熠生光,栩栩如生。潮连的纱龙头尾共25节,长约40多公尺,需用120人操作,舞动起来十分壮观.   据史载,潮连舞纱龙告老还乡后,把当地制作纱龙和舞龙的技艺带回故乡。从此,舞的舞法很多,大体上有"绕龙柱"、"跳门龙"、"过龙桥"、"反龙脊"、"穿龙门""走梅花椿、"走之字"、"单双扣"、"双飞蝴蝶"、"双金钱""龙滚沙"、"蟠龙"(回龙吐尾)、"卧龙"、"跃龙"等等,变化万千,舞时伴以铿锵有力、节奏明快的锣鼓声、令人精神大振。

 

 

廖伟彬(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