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位于有名的江汉平原,这里是一个美丽的鱼米之乡。有丰富的水资源,有风景秀丽的森林公园和热爱家乡的潜江人。在位于潜江园林镇的子月村8组有一个草莓基乡,每到星期日的时候,家长们就和孩子们一起来到这里,热情的子月人就把他们迎进棚子里去摘。森林公园里有很多树木,春天一到这里的树都发芽了,每当这个时候就有很多人就到这里来玩。有机会你一定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玩,要不然你就没有到过潜江了。
1. 潜江市衣服鞋帽习俗
湖北省潜江市一带旧时服饰,与其它地方无明显差异,富裕家庭的男子穿长袍,罩马褂,妇女穿斜襟上衣,宽脚裤;贫寒家庭的男子则短衫打扮,穿对襟短衫。
农村男子常用青纱裹头,妇女田间劳作则用毛巾包头,以遮阳挡雨,毛巾两端在脑后打一个节,老媪则通常在头上戴一顶髻圈,老汉则喜戴瓜皮小帽。 男娃娃喜穿虎头鞋,虎头鞋前端绣有虎头图案,为鼻梁鞋。男子多穿圆口鞋,女子多穿方口鞋。青年女子常以纳花样鞋底作为相互间比较针指功夫的实证,而绣花袜底(实为鞋垫,又称“掩底子”)则往往是她们送给丈夫或未婚夫的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礼物。民国以后,线袜、胶鞋、皮鞋相继进入市场,这种风俗仍在农村中流行了相当长一段时期,遂渐渐消亡
2. 潜江的民歌
潜江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原为古云梦泽一角,这里河渠湖泊密布,物产资源丰富,既是“水乡泽国”,又称“鱼米之乡”;既是“水袋子”,又是“歌窝子”。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朴实厚道,聪慧乐观。千百年来,在劳动生活和求生存的斗争中,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民歌,这些发自他们肺腑的歌声,是他们真情实感的渲泻,是斗争的武器,劳动的号令,爱情的媒介,娱乐的工具,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潜江民歌题材丰富、语言生动、曲调优美、形式多样,主要有号子、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革命历史民歌以及新民歌等. 号子是与劳动紧密联系的,潜江水乡河流堤防很多,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所以打硪修堤成为人们重要的劳动内容,为了减轻疲劳,协调动作,产生了大量的打硪号子,所谓“号子是令旗,不喊号子打不一”,“不喊号子不修堤”,成为打硪时不可缺少的劳动辅助和精神支柱。打硪时,按硪型可分为木硪、片硪、石磙硪三种;各种硪歌曲调繁多,在声腔上有高腔、平腔、矮腔之分。打硪号子一般是根据打硪时人们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的。大致分为:慢硪、中硪、快硪、急硪及边硪等。种田要知牛辛苦,穿绸要知采桑忙。潜江水旱田地宽阔,是集中粮棉产区,因而田歌非常丰富,它是潜江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个品种。每种田歌都有一些不同的曲牌、唱法和演唱形式,有成套的也有散曲,可谓行姿百态。
3. 潜江民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吹打乐”,有“唢呐”、“萧”、“笛”、“锣鼓”四种;二是“丝弦乐”,有“四胡”、“二胡”两种;潜江民乐的演奏形式、演奏技巧、曲式结构、调试旋法、曲牌等都有自己的内容。
4. 潜江民舞:具体分为:龙灯舞、狮子舞、彩船舞、莲湘舞、蛤蚂舞、蚌壳精舞、黑驴子灯、赶蛤蟆、送粥米、烧龙头香、驻将、阴花鼓、打手印、绕棺舞、道士做斋、车水锣鼓、蛾舞、打花棍等等花样繁多。
5. 潜江民间文学:含民间故事、人物传说、动植物传说、地名传说、民间笑话、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民谣、叙事诗等,遍布我市各地,与我市的习俗、口语密切相关。
6. 潜江木雕:以做工细腻逼真、构图饱满、圆润流畅著称。常见于家居、门窗、房檐。
7. 潜江花灯:以简捷灵巧的造型见长。近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我市的工艺花灯更上一层楼,既精细、又剔透,更不失风趣,作品曾出国巡展。
8.潜江草把龙灯:是我市农民就地取材,用稻草扎制的潜江独有龙灯。 其它:除上述以外,还有我市的风味小吃(猪油锅盔、砍锅盔、火年米茶、火年豌豆、二回头等)、中药材(车前草,以潜江药效最佳闻名,本草纲目有述)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