晾马台村的晾马台遗址为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商周遗存,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高出地平面2至4米,1982年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晾马台遗址上原有乡政府、学校校舍等建筑,现在有一座重建的明月禅寺,南、北、西三侧均为耕地,遗址保存状况基本完好。
晾马台遗址为一高台,据《保定千年古县》一书记载,此高台相传曾为尧舜祭天的地方,名“工谢台”。据了解,1977 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容城县文化局联合在晾马台村进行晾马台遗址出土的陶高考古调查,发现暴露的遗址文化层厚度在 2-3 米之间,有粗绳纹三足红陶鬲及陶豆等灰陶器,后又发现了鹿角、蚌刀、陶罐和用鹿角磨制的鱼梭标等文化遗物。经分析鉴定,这些文化遗物都属于商周时期。
说起这棵千年古柏,有很多传说——首先相传是唐朝修建明月禅寺时种植;其次相传北宋将领杨延昭(杨六郎)打败辽军凯旋,曾驻扎明月禅寺,并把战马拴于此树,马动树长,转眼间该树粗了很多;第三相传抗日战争时期,一伙日本兵对这棵古柏颇为好奇,欲锯倒运回日本,谁知锯不到两指,古柏竟流出了鲜血,吓得日军跪地求饶,狼狈逃窜。
这棵古柏需几人合抱,树冠郁郁葱葱,据说长有两种不同的树叶,开红花。而树干形成很多树瘤,据当地人介绍有大象、金蟾、人物等形状,确实奇特。万年石也是唐代建明月禅寺之物,上面雕刻的花纹与字迹已模糊不清,但却不时涌出水珠,成为不解之谜。
虽然晾马台村有商周时期的人类遗存,有唐代的古柏和寺院石碑,但晾马台村的村名却因为宋代杨六郎在此驻军晾马而得。《容城县志》记载:“白沟河,县东北三十里。宋、辽以此为界……晾马台,在县东二十余里,宋杨延昭筑此以晾马,基址尚存……”据有关部门考证,晾马台镇的东李营、西李营、王家营等村都是当年杨延昭屯兵驻地,与白沟河北面驻扎的辽兵隔岸对峙,晾马台村更是杨六郎的中军营寨。
当地百姓传说,宋朝时白沟河是宋、辽的分界线,杨六郎曾奉旨镇守边关,一日带兵从此经过,怎奈人困马乏,饥渴难耐,士兵见高台上有一砖井,即刻告予主帅。怎奈千军万马从此井取水解渴,恰如杯水车薪,六郎情急之下晃动双臂,急用神力,双手一扳井壁弯曲,汩汩清水顺流而出。三军将士同饮甘泉,上阵杀敌,旗开得胜。从此,人们便将杨六郎晾马的高台称为“晾马台”,那口救命神井被当地百姓戏称为“歪脖井”。
据当地人介绍,“文革”前,那口歪脖井就在明月禅寺的山门左侧,但在“文革”中寺内所有建筑全部拆毁,那口歪脖井也没了踪迹。记者看到如今在重建后的大雄宝殿周围,立有许多石碑,最古老的就是隋、唐、明、清四通,其中隋、唐的石碑因年代久远,已经字迹漫漶,而明、清石碑相对完好,字迹也很清晰,记录着明月禅寺的历史变迁。
在传统的佛教道场是没有杨六郎的,而在晾马台村的明月禅寺却有一座六郎殿,据说是为纪念杨六郎在此抗辽、保家卫国的功绩而加盖的。杨六郎在这里也有一个称号,即”延昭护法尊者菩萨“。如今的六郎殿里,除了有杨六郎及孟良、焦赞塑像,墙上还有杨业、佘太君、柴郡主、穆桂英和杨宗保画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