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的北安丰古镇有“四大怪”:一怪豆腐当大菜;二怪鱼上桌席不动筷;三怪新娘子夜里带;四怪逢年过节家家都做“三腊菜”。一怪好理解,豆腐卜页保平安嘛。二怪也不怪,鱼到酒止,好多地方都有这风俗,把鱼当“看菜”。三怪说的是结婚带新娘,这里的乡风与别处不同,带新娘都赶在凌晨时分,有时候几家一起办喜事,为抢得上风,甚至提前到半夜。另一怪———家家都腌三腊菜,这一怪值得说一说。
三腊菜是兴化当地的特产,味道独特,吃上一口,还没有咀嚼,天然的“芥末”怪味就穿鼻而出,说不清是麻还是辣,让你浑身冒汗,舌头都找不着北了,过会儿又有一种不可言表的荡气回肠的感觉,确实鼻塞通窍又润肺,伤风感冒一扫清,别有一番风味,很有个性,还真是怪!
三腊菜,又称麻咸菜,貌似咸菜,色如翡翠,味若芥末,辣气窜鼻,有“咸、甜、鲜、脆、香、润、麻”(当地人对辛辣的食物都称为麻)的特点,是味很有个性的菜。其主要成分有麻菜、芥末、曲酒等,皆性温。味辛、麻辣,又是在三九寒冬、腊月里做的菜,顾名思义,取其谐音名之。三腊菜,吃在嘴里异类的辣,可刺人辣下眼泪,但又能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爽。一辣口,二辣舌,三辣鼻,故又名“三辣菜”。
三腊菜的主要原料是野生麻菜。一个“野”字和一个“麻”字,就足以形象地诠释野麻菜的特性。它耐旱耐贫瘠,不占病害和虫害,生命力很强,但椭圆形深绿色的叶片,表面平滑,叶缘呈锯齿状或波状,常有深浅不同、大小不等的裂片,像个麻子,且味儿麻涩;红褐色的种子,出油率较低;又对其他农作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一直被人们视为田间公害之一,很少有人专门种它,但它伴随自然,自生不息,野外随处可见,大圩上、田埂边尤多。
三腊菜的制作很原始,工序并不复杂,但很讲究,要经过十多道工序。冬日进入三九时节,将地里的野麻菜连根挖起,去除泥土,用绳串起,吊挂在朝阴、避雨、通风良好的墙边,让其自然风干,大约两三个星期,腊风吹透成烟叶状后,剔去枯老黄叶,用清水洗净,手工切碎,再用温开水暖泡淘干,放在敞口的铁锅内,用文火炒至三成熟,不黄不烂,逼出麻菜中的辛辣和腊香,恰到好处时即可起锅。将充分冷却后的麻菜与事先准备好的细盐、生姜、味精、白砂糖、白抽酱油和熬熟的菜子油、清脆可口的萝卜干颗粒等佐料均匀拌和,即可装瓶密封保存,在阴凉处放置两三周,待佐料润透,即可开瓶享用。
我的能力秀主页是http://abc.wm23.com/shyshy
我的博客主页是 http://blog.sina.com.cn/sunhuiy
我的微博是 http://weibo.com/u/3516253783
我的家乡梧桐子链接 http://www.wutongzi.com/kan/jiangsu/xinghua.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