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运营,精细化是关键

家乡区县: 邢台市广宗县

近两年的营销界,微博、微信是企业都希望占领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几乎每家企业无论大小,都希望借助这样相对低成本的工具,与消费者进行近距离的沟通,将一些营销信息精准传递给消费者,或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也正因为此,不少企业都希望能够最大化微博或微信的价值;而习惯了传统营销推广的他们往往最关注的是粉丝数量。毕竟这是在现有标准平台界面上,最直观、也是最能与传统营销推广形式对接的指标,于是在前两年“追求微博有多少粉丝”的浮躁,一部分也平移到了微信公共账号的运营来–追求粉丝量的增长成为几乎唯一的目标。 微博也好,微信也罢,之所以成为企业品牌宣传与营销的重要战场,更多的是它们的存在拉近了粉丝与企业的距离,因此即便微信频频对营销界摇头,哪怕企业目前尚没有足够的能力为粉丝提供完善的服务,至少能在粉丝中“混个脸熟”也是好的。在企业“精细化管理”大行其道的目前,在社会化媒体的粉丝管理上,也需要注入“精细化”管理的思维。

精细化管理,首先强调的是运营过程管理,在过程中通过积累各类数据,指导微博与微信的运营。最重要的莫过于粉丝的管理。无论表扬也好,批评也罢,粉丝通过微博或微信与企业发生互动,本身代表了对企业品牌的粘性,都是值得关注的。通过运营一段时间积累,至少企业可以获得愿意与企业互动的粉丝,这些是未来品牌传播、O2O活动组织当中可以充分利用的用户力量。

但粉丝的兴奋点彼此之间都是有差异的,有的可能单纯对各类优惠活动有兴趣,有的则可能关注产品或者行业的信息,只有在运用中不断记录每个互动粉丝的偏好(也就是对每个互动粉丝进行标签标记),才能“投其所好”,通过粉丝的传播实现营销效果最大化。

精细化管理,同时还需要注重运营数据的积累与分析。在微博与微信的运用中,不仅需要对粉丝进行标签化,同时也需要记录下粉丝与官微(微博或微信)所有互动的行为,不仅需要知道是谁与我们互动,还需要知道他在什么时候与我们互动、互动了哪些内容。例如微博,如果对企业发布的每条微博进行多维度标签定义(比如活动类、新闻类、行业信息类、科技动态类等),又能沉淀下每条微博的互动粉丝id,那么就可以初步分析不同背景的粉丝的互动偏好。也许会发现,某一地域的用户对活动类信息尤为敏感,或者高知女性粉丝对艺术图片的互动兴趣更高,那么这些发现对指导未来的运营都是有价值的,并且随着数据不断积累,类似的发现也会越来越精准。

因而,精细化管理就是不断迭代的过程。为了得到更精准的结论,阶段性运营数据获取的新发现,在后续的运营中需要不断测试。比如在后续一个监测阶段的微博运营中,如果仍会发现有高知女性粉丝对艺术图片的互动兴趣更高的特点,那么这样的结论可能更接近于事实,未来的一段时间就可以尝试主动@一些高知女性,以扩大单条微博的影响。

“得用户者得天下”在商界是一条真理,这也是CRM(客户关系管理)能够为越来越多企业所接受的缘由。同样,在社会化媒体的运营管理中,也需要贯彻CRM的精细化管理思维,不仅获得粉丝关注量的突破,而且能够深度地把握他们,才能真正拉近企业与粉丝之间的距离。

王小茜(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