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古镇佚事(一)

家乡区县: 厦门市集美区

天里宫后看概仔底①:

“天里宫”就是“天妃宫”。人们把“妃”字讹读成“里”字,因此就叫习惯了。这地点就是现在的集美解放纪念碑这地方。

话说集美的第十一世祖陈文瑞致仕返乡(乡民尊他进士祖)。他回梓的第一思考是如何兴学来教育后辈乡里子弟求学上进!就在乡里延师办起书塾。
可是他每次到塾堂巡视,来读书的寥寥无几,有的日子课室竟空无一人,问塾师也不知学生旷课的原因?进士祖疑惑顿生,于是就探问耆老。老辈说:“你一向在外不明家乡事,今天是大潮日子,孩子们都下海去了,不信,须臾海潮涨,你到‘天里宫’后去看看就知道。”
进士祖果然来到“天里宫”后。少顷,潮涨,一群群孩子背着概仔上岸,进士祖招呼他们近前,一看,个个都捉到满满一概的螃蟹。于是他老人家恍然大悟,家乡人只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想到长远的利益。如此下去,家乡的子弟那能上进?
据传,明朝朝代,举人,进士都可封享禀食,进士,陆上可射箭圈地,海上用粗糠(谷皮)顺潮流向,漂到那里即为海界,海地就属于他的了。
陈文瑞在任上是清官,为了杜绝家乡子弟只顾眼前利益不求上进。他亲自规定,海界只到“新东角”(地名)他不顾用粗糠放流来攫取海地。
从此,乡人把探究事物的底细,其口头禅就说:“到天里宫后看概仔底”!

①注:“概仔”闽音方言。篾制小鱼篓。

暹被、仰光席:

早年,集美是贫瘠的渔村,几乎家家户户有人飘洋过海去谋生活,唯最早是到暹罗、缅甸这地方,因为这地方有一条湄公河。那时候水利好,农业收成就有保障。老华侨说,“洪流一来,水涨一寸,禾苗跟着长一寸”。等到收成季节到了,这水也退干,于是开镰收刈,因为稻草很长,人们就把谷穗收刈上来,再者就是满农地追捉“锐鱼”(闽方言,一种淡水鱼)。往后稻草干了烧成灰在田地供作肥料。既有米,又有鱼,便是人们所企盼的“鱼米之乡”了。老华侨很节俭,他们在异乡并不是一下子能发家致富,都靠勤俭粒积。因为那地方属热带,随便打一个地铺就可安睡。有一种加棕草织成糖袋装糖,产自缅甸的仰光,这种加棕糖装展开刚好有一条草席大,铺在地上可躺下睡。因为天气不冷,一条黄麻袋可盖在身上。这袋是装暹米的。
盖暹被,睡仰光席的掌故便传开了。(以上于迅作)

周荔(2014-05-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