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不仅是一个人才倍加的地方,而且景色也不逊色,具距城北33公里处鄂豫交界的群山之间有一座天台山,主峰海拔817米,因其峰顶似台,势若接天而得名,史称“淮南第一峰”。天台山区由天台山、鲫鱼岭、九焰山、绕拨顶、黄茅尖、平头岭、五峰尖、鹅公岭等大山组成。天台山风景区内自然生态保护完好,群山连绵,河谷纵横。主要有天台山、九焰山、艾河、香山湖、对天河、老君山等景区。
天台山位于红安县城北40公里,属大别山山脉,其山形似台,巧若天造,故名天台山,主峰高817米。该山奇峰突兀,环周皆石,峭立如壁,势若接天。其主峰由伯台,仲台,叔台,小台组成。伯台最大,仲台,叔台,小台联亘并立于伯台东南。明代理学家耿定向,辞官后居天台山,与弟耿定理,耿定力在此设书院讲学授徒,并著有《耿天台文集》,《耿子庸言》等。明代思想家李贽,清诗人邹普等也曾在此讲学。
沿台脚登山,须经离垢门,息缘门,至达天门,方能抵达伯台顶。三门皆为明耿定向题名。离垢门左有石如座,曰:坐忘台,又曰鸿琴处。循台而右,两石开合,中石隐隐为蛇状,曰:臣龙洞。洞前有泉,从石穴中出,就石蓄池,积一夕,可数十斛。
九焰山(又名黄杨寨)位于天台山东南侧,海拔782米。该山巍峨雄壮,林木葱笼,丹崖怪石,削壁奇峰。清晨登高远眺,可见诸峰层林尽染,犹如熊熊燃烧的火焰,金光奕奕,紫气升腾。山上有寨,立4门,寨墙已毁,西门尚存。从西门沿人行道至东门的大岭,以山脊分水为与河南省新县的交界线。九焰山明末农民起义,张献忠率领义军六次进入黄安。清朝末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从1853年转战黄安6年之久。明耿定向《天台胜纪》称“黄杨寨,以岩多黄杨,故名。周回峭壁,亦如台。上平旷,可田,可池”。《湖北通志》记载:“宋端平、嘉熙间,淮西兵扰,土人结寨,常活十万人。元末兵乱,有黄杨者聚众据此,曰黄杨寨”。东半山有止止洞,相传有僧号“止止”者隐居于此,故名。洞可客40余人。左右壁分别刻有隆庆壬申耿子颐题“止止洞”和“凝神”等字。1934年11月,中共鄂东北道委曾隐蔽于此洞指挥战斗。
艾河。从天台山和九焰山的沟壑里流出来的两股溪流,蜿蜒而下,在穿过茂密的原始丛林后,在两河谷口汇合,两河谷由此得名,河谷内溪流淙淙,大小水塘像串在水流上的明珠,晶莹剔透,水塘内小鱼小蟹幽游自得,河谷两边峭壁奇石,形成多个峡口和山湾,穿过一峡一湾,会看到不同风景,一会是工笔重彩,一会儿泼墨写意,无限风光美不胜收
香山湖位于七里坪七里坪镇西北3公里处,距县城26公里,最大蓄水面积达到218万平方米,平均水深近20米。湖内有自然形成的多个岛屿,岛上林木茂盛,像镶嵌在水中的绿宝石,岛屿上气候凉爽,夏季平均气温18℃左右。香山湖紧临艾河位于天台山进山路口,是一座景色优美的人工湖,蓄水面积3800亩。湖水清澈,群山环抱,水面环绕而成的百鸟岛、桃花岛、逍遥岛、情人岛、寻宝岛,如五颗绿宝石竞放异彩。还有渡口、漂流河、跑马场、划船、放排等项目。紧邻的艾河,涓涓清泉在重峦叠翠的山间尽情展示千姿百态后汇入湖中,形成一道别致的景观。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凉爽,夏季气温18℃左右,是一个以湖岛为载体的生态娱乐、休闲、避暑、疗养、度假胜地
红安天台山对天河探险漂流风景区地处大别山南麓,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河道全长5.8公里,上下游落差143米,36处险滩,50余道弯,宛如一条白链在山谷间飘舞,全程漂流时间为2.5小时。景区内峡幽谷深,滩多浪急,古木参天,怪石林立,峭岩飞瀑,风光迷人
老君山位于县北鄂豫两省交界处,是县内第一高山,海拔840.5米。据明弘治《黄州府志》记载:“世传老君曾炼丹于此,上有药臼石”,故名老君山。东北与天台对峙,南有小老君山、大兴寨等。四周群山环绕,巍峨壮丽,森木茂密,道路崎岖,峡谷纵横,地势险要,有水帘洞等游览胜迹。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是红军和新四军的重要依托和据点。九焰山上的古寨、古城墙、东南西北四座城门至今仍清晰可见,山上还发现屯兵时挖的山井、石臼、做饭的灶台和难以计数的屋基。至于司马岩、止止洞、百将沟、杀牛盘等文物胜迹,每一个都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似马重峦离县城南沿公路行4公里许,一峰独秀,怪石嵯峨,屹立路左,叫似马山,因其山形似马而得名。由山下攀登约百米,有一东北向的大石壁,其下横裂一缝,如斧劈然,可侧身蹑足而入,约侧身蹑足而入,约七八米始出。缝中正午方见日光,明李贽名之曰“一线天”。巨石上刻有“天马行空”4字,为水竹山人周思久题。巨壁左右有石壁并立,左壁刻有“驾风鞭霆”,为耿定向题。右壁上刻有“枕石栖云”,款识姓名不可辩认。更右有小石壁,上刻有“吼狮”2字。各石壁上字大如斗,笔力劲拔。由石壁间蜿蜒而上,约30米至山巅,平广约亩许,曰“云台”。台上石奇形怪状,柱而立者叫“系马桩”,方而正者叫“上马石”,平而坦者叫“仙人床”。以山形似马,俗传有仙人于台上乘马飞去,神奇故事村人至今犹在传说。
苏区名镇——七里坪是红安最大的一个镇,距离县城23公里,面积35.2平方公里,人口9万人。七里坪位于红安的东北部,背靠大别山的脊背。七里坪的天台山、九焰山等山峰海拔都有七八百米,历来是农民起义的必据之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七里坪是鄂豫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也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红二十五军的重建地、红二十八军的改编地。因此七里坪被称为“红色第一市”。红安二百二十三位将军中就有一百四十一位是七里坪人。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纪念碑位于七里坪西门外河滩上。1931年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立大会在这里举行。1979年10月,县革命委员会在此修建纪念碑。纪念碑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碑为方柱形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高16米。碑的正面和背面镶满汉白玉,正面镌刻着徐向前题写的碑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背面镌刻着红安县革命委员会撰写的碑文。
七里坪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七里坪东南的山坡上,坐东朝西,方柱形,高10米,宽2米。1973年7月建成。碑的正面和背面镶满汉白玉,正面镌刻着董必武的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镌刻着董必武为纪念黄麻起义35周年写的两首诗:“ 廿二年间起伏多,黄麻革命涌红波,大山三座终移去,党引工农奏凯歌。”和“燎原烈火起星星,烧却江淮腐恶根,英勇斗争成绩夥,山区到处见新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