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五年(1825年)命纂入国史大臣传(现《清氏史列传》卷十七有陈德华传),著作有《月溪文稿》、《葵锦堂诗集》。 陈德华曾做七律一首《送辛锡传表兄之官中州》流传于世
文:
仙才久冠上林枝,又见分符捧檄时。百里莺花香自撷,一官书剑静相随。
多才好作《梁园赋》,乘兴还题《艮岳诗》。政简鸣琴胥就理,清声应早达彤墀。
陈德荣(1688~1747年)字延彦,号密山。康熙五十年(1711年)中举人,次年成进士,授官湖北枝江知县。在任时兴修水利,整修洲堤百里,免除民间各种差役。雍正三年(1725年)任贵州黔西州知州,因父丧回家守制,丧服满后,代理贵州威宁知府,不久补授大定府知府。时贵州苗民其势,受命赴威宁防守,威宁城墙颓坏,德荣命部下以米桶装土石修补,日夜备战。总兵哈元生援兵到来,苗民退走。后因母丧离任守制。服丧期满,授江西广饶九南道。乾隆元年(1736年)因经略张广泗的推荐,升贵州按察使。当时贵州“改土归流”(革去土司世袭改派朝廷官员治理)之后,苗民多处起事,经略张广泗用兵镇压,杀人甚多。二年贵州城内发生大火灾,德荣借机向张进言:此乃天意,我们应当反省,苗人也是人,难道可以斩尽杀绝么?张颇受感动,下令诸将不得滥杀。四年,代理贵州布政使,掌管一省民政、财政。他认为贵州地瘠民贫,非注重农田水利建设不可,遂上奏皇帝:“贵州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但百姓苦于无资无力,不能变瘠土为良田。至于山间荒地为数不少,外地流落到贵州的人想开荒种地,经常受到阻挠。桑树枝叶繁茂,不知养蚕、缫丝纺织之法。在内地,百姓不用督促便知道怎么做,贵州地方偏远,风气未开,若无主管官员为之经理倡导,则兴利不易。现拟从邻省雇募懂得种棉织布、养蚕、纺织之人,选合适地方,试行养殖,并设立机构,引导当地百姓使之互相效仿。各地方官员应因地制宜,随时留意,一年必成规模,三年必见成效。”朝廷批准了他的计划,于是贷给百姓工本,修建堤堰,引山泉,治水田。又在官署养蚕,在省城大兴寺缫丝纺织,以为倡导。至乾隆七年,贵筑、贵阳、开州、威宁、庆余各州县,开垦荒田三万六千亩,种桑养蚕也取得成效,又开野蚕山场百余所,民间纺织之声相闻,取得相当成绩。《清史稿》记载他在贵州兴蚕桑为百世之利。此外他还关心赈济孤寡,增加囚犯口粮,尤其关心教育,在苗族聚居区设立义学二十四所。十一年转任安徽布政使,次年卒于任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