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辉煌的农村电影文化(上)

家乡区县: 保定市安新县

安新电影文化伴随着新中国的曙光诞生,历经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从弱到强,在各个历史阶段充分发挥它独有的特点。按照党的文艺方针,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寓教于乐,成为我县文化领域的中坚力量,是党和政府在宣传领域的喉舌。尤其是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安新电影文化更加锦上添花,放射出辉煌的霞光,成为安新文化史上夺目的一页。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农村文化十分贫乏,从县文化馆用煤油灯演幻灯起,农村漆黑的夜晚,就出现了第一道银幕亮光,引来了广大群众的好奇和喜欢,熙熙攘攘的现场充满了欢乐和解放后的新气象。

,省里派来了一支电影放映队。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在安新县城、白洋淀及周边的一些村镇巡回流动放映。人们像赶集上庙一样,追随着电影队。电影队到哪个村子放映,方圆十里之内的人们就会聚拢到哪个村。每到一处,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水乡放映很有特色,银幕挂在河边,岸上挤满了人,水里挤满了船,船上挤满了男女老少,银幕前后,截然是两个场地。这独有的水乡场景,令笔者至今回味无穷,怀恋激荡。
电影文化从那时起,深深印入人们的脑海,成为老百姓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电影故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交谈的话题,有的人走路都哼唱电影插曲和戏剧唱段。《小二黑结婚》《刘巧儿》等电影的宣传,让当代青年思想上起了质的变化,出现了不少青年自由恋爱、打破旧婚姻习俗的新人新事,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
此时,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电影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只有电影文化的迅速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更大需求。1956年,上级决定将省里派来的电影队留给安新,安新县正式成立了县电影队。而后的三五年里,又发展到三个电影队。对县城旧礼堂稍加改造后,县电影队拥有了第一座电影院,安新县电影管理站也随之成立。安新县电影队伍初具规模,全县每年能放映800余场电影,每村每年平均可以观看电影三四次。县影院每月可演十几场电影。电影橱窗成为了县城的一处景观。(由于当时县城农民的收入低,大多数看不起电影。影院上座率不高,但街上向电影院流动的人每天都成群结队,大家拥到电影院前转一圈,看看影院橱窗的画报、图片也是一种消遣。)

 

高盼(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