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辉煌的农村电影文化(下)

家乡区县: 保定市安新县

每次放映活动,都会给县城带来一次盛会,安新影院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县委、县政府给予了电影文化有力的领导和支持,县委书记、县长多次亲临观看,与工作人员交谈、了解情况,面对面地指导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县委县政府两办、宣传部、组织部、工、青、妇、文教卫生、计生、**等部门多次联合发文,为一些影片的放映发出观看通知,为电影文化的发扬光大,给予了极大地支持和帮助。
农村电影放映网的发展与人民的需求密切相关。十届三中全会前,县电影管理站建制只有一个电影院、五个放映队,从业人员28人。虽然实现了村村挂银幕、户户看电影,但普及程度仅提高到年人均看电影8次,仍然满足不了需求。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公社电影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到1984年,全县达到21个公社院(队),30个村办队,从业人员达百人以上。每年全县放映电影8800余场,143个自然村平均年放映电影20次(约合50场)以上。安新县电影管理站升级为电影公司,对全县放映员加强业务、技术、宣传方面的培训。农村电影文化欣欣向荣,一派灿烂景象。电影公司连年被省地公司评为先进单位、红旗单位,多次在我县召开现场观摩会,多次为我县争光。
普及是初级,改善才是提高,农村人也需要改善视听条件。安新电影事业的发展,具备了在同行县的老大哥资格。县公司多次向地省公司领导要求,终于申请到20万元无期无息贷款,为端村、安州建起了简易影院,结束了当地人露天看电影的历史。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普及放映困难重重,电影单位与时俱进,转变经营方式,由包场放映转为售票放映,全县在公司指导下,很快建起了露天影院和售票点18个,电影文化依然在发展。
全县电影事业的振兴,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影公司固定资产从1956年建队时的几百元,增长到1987年评估时的260万元,上交国家利税由初期的几百元、几千元到兴盛期每年数万元,是一个很大的飞跃。电影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每年创作数套幻灯映前宣传,深受领导和群众的欢迎,突出了电影文化政治、经济、宣传、审美四大效应,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电视、录像的崛起,成为电影经营的强大对手,几年后,我县电影经营活动被迫停业。但作为历史的光辉一页,电影文化留给了人们深刻的记忆。
人们在自己温暖的家里,坐在舒适的沙发上,看着超薄的大屏幕,调控选择自己爱看的电视节目……这不正是我们奋斗追求的吗?科技的发展,电影在城市已进一步改善了视听条件,农村放映队也改为了数字电影,拷贝影片成为历史,城镇也有了3D、4D、甚至5D小规模影院,电影文化的作用依然存在,新的一页一定会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高盼(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