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晋剧

家乡区县: 张家口市桥西区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推陈出新”、“双百”方针 指引下,张垣的戏剧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59年,张家口京剧团排演了京剧《八一风暴》,谁也没想到,这出戏一如它的名字一样,在全国掀起了观看该剧的风暴:1963年8月20日,周总理在北京政协礼堂观看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职员。李少春、裘盛戍、袁世海、杜近芳、张君秋等京剧名家也观看此剧。著名戏剧家曹禺看后高兴地说:“真是一出好戏。”《八一风暴》自1959年至1965年先后在国内十二个省市巡演,一部现代戏演出达898场,在当时几乎成为一个神话。

经历了又一个痛苦的轮回,我市的晋剧事业在九十年代重振旗鼓,再度崛起。优秀传统文化无法泯灭的生命力,曾给一代代演员以光荣、梦想和信念的晋剧以新的魅力。张家口青年晋剧团的《梳妆楼》、《天漠滩》,蔚县晋剧团的《代国情》等剧目,在国家、省、市屡屡获奖,一批演艺新人不断涌现。晋剧这朵张垣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正不断散发出新的迷人光彩。

如脸谱般丰富多彩、如戏装般艳丽绚烂的张家口戏曲在中国的文艺史上酣畅地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前些天,我在张家口青年晋剧团的网站上看到了一名叫“土默川”的网友写下的留言,质朴的文字充满了对晋剧、对戏曲事业发展前景的期待:“晋剧事业是需要晋剧工作者来推动的,这是晋剧人的使命。我是一个晋剧业余爱好者,也谈不出具体的内容,只是胡琴一响起我的心里就非常的兴奋。”

悠悠岁月,大幕一次次落下,又一次次开启……

菊苑往事

光阴荏苒,许多事都被淡忘了。而春夏秋冬间,经典岁月却沉淀于历史长河中。回首这些往事,会重新点燃我们久违的激情。

鲁迅先生说:“老十三旦七十岁了,一登台,满座还是喝彩。”

出生于万全的侯俊山(艺名十三旦)是一位戏路颇宽,集武生、各种旦角于一身的山西梆子表演艺术家。他通书画琴棋, 扮相俊美,表演功力深厚,所塑造的戏剧形象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侯俊山于清朝末年进京搭班演出,以其风流倜傥、细腻动人的台风很快红遍京城。在京期间还曾与京剧宗师谭鑫培、杨小楼等同台献艺。

鲁迅先生在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五日发表于《中华日报》的一篇文章中就侯俊山的艺术成就表示了他的看法,他写道:“ 老十三旦七十岁了,一登台,满座还是喝彩。”

烽烟中的张家口戏剧舞台写入了中国文艺史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来自抗日根据地的文艺演出团体来到了张家口,开始了频繁的戏曲演出活动。

改革后的旧剧联合会第三分会编创了由京剧、晋剧联合演出的《日寇离张记》、《五条枪》等剧目。《日寇离张记》描述张家口一个人力车夫之家在日伪统治下饱受苦难,在抗战胜利后翻身做主的故事。1946年4月起,在新新剧场演出了《群英会》、《借东风》、《苏武牧羊》、《连环套》等剧目。1946年夏,张家口实验平剧团建立,重新排演了历史剧《三打祝家庄》,为张家口的戏曲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这段历史被记载入 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卷当中。

周总理观看京剧《八一风暴》称赞其为表现现代生活开了一个路子。

1963年8月的一天,正在北京演出京剧《八一风暴》的张家口市京剧团接到国务院的电话,告之“8月20日首长要看戏。”8月20日7时半,周总理乘一黑色轿车到达政协礼堂。演出结束,周总理走上舞台和大家握手后,对剧团在运用京剧传统程式表现现代生活上的革新创造精神表示了赞许。周总理指出:你们演出的《八一风暴》为京剧表现现代生活开了一个路子。京剧演现代剧不容易,你们在艺术上有创造,方向对。……今后一定要坚持对的方向,用戏剧来教育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

夜影(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