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县自唐朝天宝元年始称永明县,秦属长沙、桂林郡边陲之地,汉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前后,江永县西南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东北部和富川瑶族自治县西北部为谢沐县,属苍梧郡。东北归营浦县,属零陵郡。三国吴至南北朝属临贺郡。至隋,谢沐、营浦合并为永阳县,居都庞岭南麓,南向为阳故名,唐贞观8年(公元643年)省入营道,天授2年(公元691年)拆营道复置永阳县,县治设塔山圳景村(现江永县潇浦镇附近),属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永明岭(都庞岭)定县 名,改永阳县为永明县,县治迁至白塔脚村(现江永县潇浦镇附近),宋熙宁5年(公元1072年)废县为镇。故营道,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复置,元属道州路,县治始置潇浦镇,明属道州,清属永州府,民国属第七行政督察区。解放后,1955年1月,江华的瑶族成份认定工作已完成,并立即申报了自治县,经国务院批准,把当时认为汉族较多的涛圩、白芒营、大路铺、沱江、桥头铺四个划入永明,更名为江永县。1958年10月,涛圩、
白芒营、大路铺、沱江三个半区划归江华,1989年3月,桥头铺区三个乡又划归江华,江永县保留原永明县区域,江永县名保留至今。江永县经撤乡并镇后辖5乡6镇2场1区,其中:4个建制瑶族乡和110个瑶族村,总人口235893人,其中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29个149166人,占总人口的63.24%。
江永瑶族由五大支系组成,即“四岗”(四面岗、马头岗、松柏岗、黄岗)、“九源”(唐皇源、大溪源、古宅源、冻溪源、雄川源、高泽源、埠陵源、清溪源、大俸源)、“四个民瑶”(勾兰瑶、扶灵瑶、清溪瑶、古调瑶)、“七都瑶”和“八都瑶”。江永瑶族除
“九源”属过山瑶外,其他均属平地瑶、民瑶,它与江华五堡、富川、恭城、钟山等县的平地瑶同系,形成了国内平地瑶主要聚居地,是南岭瑶族的主体,且都一致认同江永是他们的祖居地。道光丙午年重修的《永明县志》序:“永明毗楚、粤, 辖民瑶“。民瑶即平地瑶,在县志中,关于瑶族的记载有70余段,这在地方志中是鲜有的,有关瑶族在县内的地域分布,县志疆界志记:“顺冶六年,复永明,领七乡,编户一十七里,瑶户四岗九源”。四岗九源占全县面积60%,加上“四大民瑶”和“七都瑶、八都瑶”,全县瑶族居住区域占了近90%,县志中记叙“过山瑶、平地瑶”有关节日、文艺、风土民情的文字更多。此外,1937年民族学家盛襄子的著文《湖南苗史述略》,1940年江应梁教授的著文《南方民族史文集》和1968年台湾民族学家胡耐安在《中国民族志》中的叙文中查阅,江永瑶族至迟在唐代就已进入定居,一千多年来,曾经历了各个朝代的南迁北移,屯田驻所设营塘汛,形成了以平地瑶为主体多民族杂居,相互事融合的局面。解放前,江永瑶族的宗教信仰、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间保留的“族谱”、“过山榜”、“千家峒源流记”、“盘王歌”、“女书”、“师公经版”等古籍比比皆是。如:1983年,原中南民族学院讲师宫哲兵(现武汉大学教授)等在考察千家峒过程中,收集了“千家峒源流记”25件,在源口瑶族群众家中找到了一部最古老的瑶族盘王歌手抄本,共七任曲32段,据考是公元1265年的抄本,比正宗景定元年的过山榜早五年,比一般认为最早的盘王歌明宣统年间(1424—1435)要早170年。80年代还在黄甲岭杏菊村已故瑶族师公家里发现了一套木刻经板,共108块,是清末光绪年间的作品,其中有七祖盘王图,盘瓠过海图等,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平地瑶的宗教信仰习俗,有一定的宗教、民俗、美学价值;1985年8月,夏层铺岗背村陈贵保向民委展示了他祖传的《过山榜》一件,长3.2米,宽0.8米,榜首彩图绘有盘王、龙大、长鼓乐队、正文楷书,盖有马蹄印。随后,夏层铺唐家村李有才等献出《过山榜》4件;2000年江永县民委杨仁里同志在源口小河边发现《扶灵瑶统纪》,这是江永平地瑶中最全的一部族源史记,它翔实记录了扶灵瑶的山、川、桥、路、田、土、宗、庙、历史、文化、堰坝、官府批文、瑶长制传袭名单等,是一本扶灵瑶的百科传书,有较高研究价值。最近,在松柏瑶族乡的南峰山村又发现了一块“盘皇庙”石碑,在黄甲岭、清溪源等地又发现“二十四段”、“三十六段”《盘王古歌》6本。扦因江永县地处偏僻,封闭落后,基本没有瑶干部,加之民族学者考察识别民族成份进入江永较迟,只考察确认了“七都最近,又在千家峒出土了一尊石雕盘王像和多件青铜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