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窝丝,又叫金丝饼、盘香饼,是甘肃白银市的汉族传统面点,具有色淡黄,味甘甜,质酥脆的特色。传统的一窝丝以巴彦淖尔盟特产雪花粉制作而成。宜作高级宴席的甜点,在大中型酒店经营。现如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将一窝丝作成了民间小吃,使得一窝丝在民间更加广泛,甘肃的面食特别是兰州拉面闻名海内外,甘肃也是中国优质胡麻油的产地,其特殊的拉面制作工艺及当地原生态绿色胡麻油精制的一窝丝,因其色相(金黄)口感俱佳(刚出炉的皮儿酥脆,瓤散软,入口即化;晾干或者微波炉再烘干之后通体松脆;细品之芳香绵长),更受欢迎。
凡是到了张家口怀安县的游客,都对马市口的“一窝丝”烙饼赞不绝口。一窝丝饼是“怀安三宝”之一,起源于渡口堡乡马市口村。怀安县渡口堡乡马市口村在旧时是个“鸡鸣三省”的地方。南临东洋河,北倚古长城。明朝时是通往蒙古的要道,各地商贾、马贩子云集于此。马市口人开饭店者与日俱增,“一窝丝”烙饼就在这种繁荣的经济环境下诞生了。这“一窝丝”看似一张饼,提起一根丝,加水一碗面,色泽金黄,色香味俱佳,堪称京西第一面食。
据说在清光绪年间,“一窝丝”烙饼店的掌柜郭生堂和一家姓刘的同期开店,两家在生意上竞争激烈,都想以一技之长压倒对方。有一年来了个外地人陈大师傅,会做一种特殊的烙饼,用上等白面、麻油做成三尺长的拉面,然后取其一根卷在一起擀成饼,放在锅里加麻油烙熟,形状就像曲蜷待腾的蛟龙,提起一根线,放下一窝丝。从此郭家店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店主郭生堂亲自动手学习绝技,在掌握要领和诀窍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一窝丝”烙饼创始人。 关于“一窝丝”名称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陈师傅在灶前烙饼,客人在炕上等着吃饭,他想露露手艺,就将饼子的一头提住,把饼扔向炕上,让客人尝尝熟了没有。客人撕下一节,放在嘴里尝,随手松开,只见那抻展的面条立刻又回缩到陈师傅的手里,重新卷在一起,成为一窝面丝。客人不约而同地拍案称奇,并高声赞叹。从此,这烙饼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一窝丝”。 “一窝丝”烙饼制作精细,做工考究,在选料、水温、和面、切面、拉面及时间火候上都很有讲究。刚出锅的烙饼油晶晶、黄橙橙,色、香、味俱佳,吃起来香喷可口,是家庭和单位迎宾待客的上等食品,流传至今。目前,马市口“一窝丝”已发展成为怀安县的一种特色食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