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县历史3

家乡区县: 福建省光泽县

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末年,光泽县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四千多年历史,经济发展缓慢。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97.52万元,其中农业486.22万元。占97.72%;每人年均产值仅81.4元;粮食总产量17427吨,亩产96公斤,人均占有粮食仅285公斤。在阶级社会中,土地高度集中到少数地主、富农手里。民国时期,光泽县有地主515户,2500人,仅占总人口4.02%,但却占有土地32235亩,占耕地总面积20.12%,人均占有12.9亩。地主阶级人均占有土地,是占总人口42.14%的中农的9.75倍,是占总人口32.34%的贫农的23.8倍。低标准的285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又要以至少50%的地租形式集中到地主手里,绝大多数贫苦农民只能是“糠菜半年粮”,挣扎在饥饿线上。
光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至民国末年,农业以稻谷为主,逐步发展有小麦、甘薯、荞麦、玉米、大豆、花生、油菜、芝麻、甘蔗、苧麻、烟叶、莲子等作物,各种蔬菜,以及桔、桃、李、梨、西瓜等水果;畜牧业以养猪、牛为主。兼养鸡、鸭、鹅、羊、兔、蜂、鱼等,形成自给自足的比较完整的农业体系。在诸多农业产品中,球糖最负盛名,从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至民国末年,每年销往邵武等县均有10余万公斤。
民国以前光泽的手工业,随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主要有木匠、蔑匠、铁匠、缝纫匠、石匠、金银手饰匠、理发匠以及造纸、烧制陶瓷等。在科技落后的年代,光泽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光辉的业绩。早在宋代,光泽茅店窑烧制的黑釉钵陶瓷就外销至苏门塔腊;司前、寨里2乡以竹丝为原料制成的连史纸,在省内外久负盛名,民国时期通过宁波外销至南洋、香港等地。

蓝色的梦(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